摘 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指導,以期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策略;溝通;遷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強調其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對數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
如“乘法結合律”的教學中教師進行了如下操作:
師:33×5×2計算順序怎樣的?還可以怎樣算?
生1:33×5×2=33×(5×2)。
師:大家和他想的一樣嗎?那么這是不是偶然現象呢?
學生可以分小組舉例,并在小組內交流。
師:誰愿意來說說舉的是什么例子?
生2:3×5×8=3×(5×8)=120。
生3:7×5×4=7×(5×4)=140。
生4:31×12×5=31×(12×5)=1860。
師:一起來觀察并思考,舉出的這些例子能夠給我們什么啟發?
學生逐步討論并歸納出乘法結合律。
細細分析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教師讓學生感受了不完全歸納過程中分類窮舉的思想,經歷了數學結論發現、驗證的過程,體驗了數學的嚴謹性,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體驗到了成功的滿足與喜悅,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主要是形成和運用抽象的數學概念的能力。對于數學學習,筆者認為根據數學學習信息的不同屬性,可以運用以下幾種策略:
一、“溝通聯系”策略
具有基礎知識屬性的教學信息,可以通過溝通聯系,促使積極遷移的產生。數學知識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系,很多新知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舊知去認識和理解。在教學這樣的內容時,教師要運用轉化思想,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及時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即“共點”,引導學生以舊探新,展開主動的探究活動。
例如乘法口訣的教學,在教師指導下得到5的乘法口訣,知道積是如何得到的,口訣有幾句,口訣如何編寫,抓住新舊知識的共同點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很快運用已有的知識順利地遷移得到6、7、8、9的乘法口訣。
二、“類比轉化”策略
類比學習的基本過程是通過分析和概括新舊知識經驗的共同本質而實現的。在教學中,要努力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因素,盡力創設類比情境,凡是學生能在已學的基礎上類推的盡量引導他們類推出應學的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豎式”時,在復習一位數乘以一位數、兩位數乘以整十數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出新的豎式怎么寫?哪里要注意?為什么這樣寫?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習能力。
三、“化歸求解”策略
化歸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轉化和歸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化歸思想包括: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未知為已知……
例如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積都歸結為先求出相關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S=底×高/2,S=(上底+下底)×高/2。
四、“引導點撥”策略
具有心理定勢的信息,可以通過引導點撥,產生積極遷移。在教學中可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矛盾,經受挫折,在不懈的探索中引導其準確運用已有的知識。這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自信成功的認知內驅力。
同樣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豎式”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第二步乘出來的結果到底怎么寫?如何對位?為什么這么做?小組討論一下,在關鍵處教師點撥學生深入思考。
五、“練習鞏固”策略
練習要講究科學性,這也是實現學習遷移的又一基本規律。一定數量的練習,對于形成積極的思維定式,達到學習的正遷移是完全必要的。
六、“以生活促遷移”策略
數學課堂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率”。單一的算式學生難以理解,但是放入生活情境中就很熟悉。收午餐費,每人145元,第一小隊6人,第二小隊4人,一共多少錢?學生很快就能夠算出答案。再結合實際生活中其他例子和一些算式,就能夠很好地研究乘法分配律,并在生活中進行簡單的運用。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發展綜合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綦建林.在課堂上放飛學生的希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
[2]張恒明.引導學生探究,成就智慧課堂[J].新課程:中旬,2011(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