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學生朗讀的評價,不能僅限于“語音”一個方面,因為不只是要“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還要“流利、有感情”,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來讀文。在讓學生評價時,可以讓學生“評優”,使被贊揚者受到鼓勵,信心倍增,也可以對朗讀者的語氣、感情的把握,對停頓、重點的處理進行指正。
關鍵詞:學生;朗讀;評價
評價是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對朗讀教學的評價。只有進行真正有效的朗讀指導和評價,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語體特征,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文章讀出個性來。
【朗讀評價的誤區】
1.評價過于片面,“一葉障目”。可能是習慣使然,學生的評價,就內容而言只是評價了“字”(丟字、添字、讀錯字),沒有對語氣、感情等其他方面進行評價,評價較為單一,并且是一味地挑錯,而教師對此都給予了點頭或肯定。
2.評價缺少指導,“不得要領”。教師沒有對學生的評價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得這種“挑錯”聲此起彼伏。如果教師及時扭轉“航向”——讓學生綜合語音、語氣、聲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就不會出現此種局面。另外,教師對于學生的朗讀只有評價,沒有指導,學生對哪里讀得好,哪里需要改進全然不知,只知道要讀準字音,完全起不到提高朗讀水平的作用。可以說這種評價是沒有導向功能的。
3.評價毫無鼓勵,“后患無窮”。這種批評式的評價,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臉漲得通紅,把頭深深地埋在了書里,打消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要么學生以后再也不敢朗讀,要么學生在今后如果有勇氣再來朗讀的話,也會由于怕讀錯字而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絲毫融不進自己的真情實感,讀得一定是蒼白無力的。對于其他學生而言,也會怕同學挑出毛病而不敢朗讀。這種評價沒有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沒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也沒能激起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積極性。
【啟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對于學生朗讀的評價,不能僅限于“語音”一個方面,因為不只是要“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還要“流利、有感情”,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來進行朗讀。在讓學生評價時,可以讓學生“評優”,使被贊揚者受到鼓勵,信心倍增,也可以對朗讀者的語氣、感情進行把握,對停頓、重點的處理進行指正。結合評價,可以讓學生來讀一讀,教師也可以參與進來進行范讀,這樣不僅結合實際進行了指導,也達到了評價的促進作用,使每個學生都有信心把課文讀好。
如果說“讀是學生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那么,評價就是“鑰匙”的“潤滑劑”。我想,只要教師能長期進行真正有效的朗讀指導和評價,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語體特征,就能更好地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文章讀出個性來,就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就能“百鳥朝鳳,各鳴佳音”。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