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作業是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鞏固基礎的練習,它能很好地讓學生的思維空間、記憶空間得到延伸。小學低年級階段,課外作業應重點體現三個特點:自主性、愉悅性、實踐性。
關鍵詞:自主性;愉悅性;實踐性
筆者認為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課外作業應重點體現三個特點,即自主性、愉悅性、實踐性。
一、自主性
課外作業應體現學生學習中的自主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學生的課外作業時多布置一些活性較大的題目,讓學生在做作業時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維,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并且,作業的內容難度層次要體現出來,由易到難,學生的思考循序漸進,就會有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愉悅性
很多教師發現在布置學生作業時,學生的被動性很大,是在教師的壓力下才完成的。我猜想,主要是由于布置的任務不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在一年級,教師布置的作業單一或呆板,我想學生的最充滿豐富想象力的空間將會被扼殺,而多種形式的作業,既輕松又有意義,讓學生在看似玩中既鞏固了拼音,記住了生字,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實踐性
1.以“動眼”為主的實踐性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如學習完《小池塘》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圖,教師出示有關課件,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說小池塘里為什么會有天上的東西;春天來了,除了書上的,你還會想到有哪些東西。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走進生活,體驗生活,走進大自然。
2.以交流為主的實踐性課外作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感受能力
任何一項課外作業,教師只要在布置時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就完全可以讓學生思維得到長足的發展。課外作業可以有多種形式,布置“讀、看、說、演”等形式為主的“交流”作業,讓學生在交流中去認知語言,體會語文,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比如教師布置學生回家寫一段話說說家里的每個成員的特征,學生回家肯定會認真去觀察并總結。
3.以操作為主的實踐性課外作業
在課外作業中,可以進行一些操作型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因為學生最易從動手中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動手做,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低年級語文課外作業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讓學生當成是一項繁重的任務去完成。學得輕松,覺得實在,才是最主要的目的。讓我們每位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能成為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樂園。
(作者單位 江蘇省盱眙馬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