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為我們推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精心設計板書(包括傳統板書和現代版書),既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板書設計這門教學藝術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一般而言,較為成功的歷史課板書應該具有目的性、條理性、示范性、精煉性和啟發性等特點。通過新課標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幾種基本的板書設計方法,希望各位同行指正。
一、表格比較法
表格法是常見的課堂教學板書形式,它不僅適用于傳統的文字式板書,也適用于電化教學演示。表格式板書最大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條理清楚、簡約明了,有整齊、清晰、簡潔之美。比較法就是運用對比的方式明確事物間的異同關系,起到深化、強化教學內容的作用,以達到不言而喻的藝術效果。表格比較法能很好地把知識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在聯系充分表現出來,使教學內容精簡、概括,讓學生一目了然,胸有成竹。
如《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課,知識點多,時間跨度長,尤其“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事件的時間、背景、經過、結果錯綜復雜,學生不易掌握,以致“張冠李戴”。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如下板書:
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在閱讀相關內容后完成表格,然后學生交流,教師予以訂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以防混淆。這樣,既形成了系統的知識體系,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可謂一舉而多得。
二、摘錄提綱法
所謂摘錄提綱法,就是摘錄教材中富有標志性的知識框架或關鍵詞語而形成提綱式板書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基于教材自身內容的明確性、結構的條理性而形成的,簡便易行,是老師們常用的一種板書設計方法。
如世界歷史上冊《美國的誕生》一課,主要介紹了美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將教材內容分為原因、經過、結果和意義等項,其經過又可細分成為導火線、開端、關鍵、轉折、勝利等要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列出摘錄提綱法的板書來。現舉例如下:
美國獨立戰爭
起因:英國力圖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
經過:(1)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2)開端:1775年,萊克星頓槍聲。
(3)關鍵: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
(4)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
(5)勝利:1781年,康華利向華盛頓投降;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結果:制定美國“1787年憲法”;成立以華盛頓為總統的聯邦政府。
意義:(1)國內:摧毀英國殖民枷鎖,贏得國家獨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2)國際: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這樣的板書設計線索清晰,重點突出,既使學生的學習輕松有趣,又有助于學生理解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獨特性,培養了學生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若是利用PPT等多媒體手段進行展示,效果會更佳。
三、圖文結合法
運用圖片資料創設新情境進行命題,是新課改以來中考、高考命題的一大特色。設計板書時,采用圖文結合法能較好地提升學生解答識圖題的能力。“無文之圖”是學生難以讀懂的天書,“無圖之文”是蒼白無力的說教。只有圖文并茂,才能使圖形變得易懂,文字變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這一課時,教師可把清朝疆域圖投影到幕布上,讓學生結合圖形去理解記憶清朝為鞏固民族和國家的統一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疆域的四至,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探究性和自主性,提升培養學生“以圖釋文”的能力。這比教師口頭敘述要形象直觀得多,教學效果也要好得多。
實踐證明,精心的板書設計對課堂教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適應了學生認知、學習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有助于教師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因勢利導,解疑釋惑,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作者簡介:宋立紅,山東省海陽市教研室歷史教研員。
(作者單位 宋立紅:山東省海陽市教研室 張立勝:山東省德州市德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