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可以讓語文課堂洋溢人文之美。
關鍵詞:語文課堂;人文之美;網絡資源
人文精神是現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也是個體發展的
精神動力。青少年階段正是一個人“立志、培智、陶情”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這層意義上講,努力提高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當前中小學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中學語文在工具性、知識性之外更需要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學生的德行,為學生的一生發展鋪墊好精神底子,應當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文質兼美的課文能熏陶感染學生的情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感能浸潤學生的心靈。網絡資源為語文課堂實現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種資源材料,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一、運用視聽資料激發人文之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網絡資源將有聲的語言和直觀的形象畫面等組合在一起,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具感情色彩的音、形、義有機統一的信息集合體,撥動了學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學生的各種感官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在觀察中感受形象之美,在聆聽中品味音韻之美,在想象中感悟意境之美。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了許多寫景狀物散文與歷史故事,作家
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示介紹了人類悠久的
歷史文化,顯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類文明的浩瀚深邃。大多數學生只能從課文的表象描述和插圖中了解一點,卻沒有機會目
睹作者筆下的美景和歷史情境。語文教師可以憑借多媒體無比強大的功能,跨越時空,帶領學生在課堂內任意欣賞世界風光,真切領略自然的神奇多彩,重溫驚心動魄的歷史,感受古人獨特的情
懷。在教學《春》時,播放樂曲《清晨》做背景音樂,導入新課,我們仿佛聽到了鳥鳴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微風舞動的聲音,感受到了溫馨、優美、和諧。這種恬靜、美好的氛圍,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再次播放樂曲,師生配合著進行配樂朗誦,學生受到感染,從而加深了對作品個性化理解、感悟。這樣的課堂,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秀麗的自然風光,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能讓學生對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形象感受得更加真實,英雄的形象和精神,如誠摯的巴金、硬骨頭的魯迅、堅守貞節的朱自清、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等,會讓學生更加震撼。古人在危急時刻以大局為重,個人服從大局的思想、身體力行細致觀察的治學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二、在分析鑒賞中領略人文之美
求樂愛美是當代中學生基本的心理特征。情感是實施美育的關鍵,興奮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深刻地感受人文之美。多媒體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教師、教材、媒體、學生用鮮明生動的情感紐帶緊密地聯結起來,變抽象的講述為形象的演播,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披文入情”,自覺地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產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學生在賞心悅目的對比鑒賞中主動喚起自己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把作者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意思補充完整,領會了其中蘊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提高了鑒賞美的能力,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如,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就是透視中國園林文化,特別是蘇州園林文化的一個絕佳窗口。為了教好這一課,在課前我讓學生借助網絡做好如下準備:①中國園林的分類?蘇州園林屬哪一類?
②蘇州園林在私家園林中的地位?最著名的有哪些?③結合課文內容,欣賞蘇州名園的圖片,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通過課前準備,學生懂得了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也稱第宅園林)的典范之作;蘇州園林無論在地位還是在數量上都居全國之首;蘇州園林從圖
片上看確是處處皆畫,步步是景,紛紛表示今后一定要到蘇州四大名園去看一看。教完《蘇州園林》后,我還布置了一個課后探究題目:蘇州園林為何建成如此風格?它體現了造園主人怎樣的一種追求?通過課前網上預習、課后網上探究,學生初步了解了我國優秀的園林文化,了解了蘇州園林文化的特征,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
三、在綜合活動中創造人文之美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利用網絡提供的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并茂的素材資源,設計出適合課堂教學需要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方案(七年級重視講
故事,如,自我介紹,介紹家庭、親戚、朋友、愛好、興趣等;八年級介紹一些說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薦一本好書,介紹科普知識等;適當開展辯論會,圍繞一些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辯論,如,“上網好不好”“開卷就有益嗎”等),讓學生在多媒體資源提供的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情境中看景講述或看景想象,激發學生的興趣,觸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的靈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語文課程與網絡多媒體資源的整合,讓語文課堂更加感性,形象更加鮮活,感情更加濃烈,進而逐漸積累成為學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理應抓住契機為學生的終生發展積淀精神底蘊,點燃生命的亮色。
(作者單位 河南省鞏義市涉村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