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者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應從課內走向課外;所以,語文教育者應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拓展延伸的內容,不僅可以將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拓寬,而且使其形成了良好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積極性;主體意識;導疑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所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問題的關鍵轉移到如何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研究發現,學生對娛樂消息、體壇消息等“課外”的東西往往了如指掌,說來頭頭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過目不忘,而對上課內容常常很難“下咽”。為此,我們教師要藝術化課堂教學,把教學內容設計得讓學生樂于接受,想辦法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以此保證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有效性。首先要找到教學目標和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的切合點。其次是刻意求新。再次要讓課堂更開放些,更互動些。學生往往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問題所在。
二、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出來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都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以及意識,創造一個有良好氛圍的自主學習情境,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示尊重,積極地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育者不應將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將激發學生問題、加深問題的深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主要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求知欲、表現欲,進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筆者在上《愚公移山》一課時,教科書中對“雜然相許”的注解是:異口同聲表示贊成;雜然是紛紛的意思,許則是贊同。筆者覺得這一解釋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應是“紛紛表示贊同”更符合文義。而現在不便直接地告訴學生,所以,應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所提到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在語氣上是否一樣?愚公的妻子是不是一開始就毫無任何異議?整個家庭成員是否都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這時,課堂氣氛頓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紛紛都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語氣不同,妻子是關切,而智叟是嘲諷;由于愚公家庭成員數量多,所以,發表意見的人也較多,并且,愚公妻子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贊同并不等同于異口同聲地同意,通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逐漸地意識到了文本中的注解不夠合理,覺得“紛紛表示贊同”與文義更相符。通過這一方式,使得學生懂得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將其自主學習意識全面激發,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三、充分把握導讀藝術,引導質疑、解疑
語文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這些訓練能夠鞏固學生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因此,學生要投入訓練中。只有通過練習,才能發現自己學習的熟練度和準確度,發現知識的盲點和欠缺之處。(1)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寫作練習、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選擇學習內容,原則是有利于鞏固基礎知識,彌補自己的學習弱點。(2)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不能固守在課堂上、書本上,要變機械練習為探究式、開放式練習。實際上,語文教學屬于一門藝術,它的藝術真諦主要體現在一個“導”字上,所以,語文教育者應科學合理地設計開篇導語和導讀提綱。一個好的導語,能夠營造出一個輕松的良好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為其積極主動參與做好情感上的準備。比如,教育者在上《藝術品》一文時,首先進行了導語的設計:課前已經將維納斯的半裸雕像展示給學生看,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嗎?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勉強說喜歡。但筆者又繼續追問:“假如老師將其當作禮物送給你們,你們會愿意擺到書桌上嗎?結果有部分學生回答不愿意,主要是怕家長責罵以及周圍人說閑話。通過這一方式不僅營造了一個輕松的良好教學氛圍,同時還很好地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用一種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藝術品十分虛偽,起到了較好的成效。再如,筆者在上《世間最美的墳墓》一課時,結合學生的提問,共總結、歸納了下列幾點導讀問題:為何文中作者覺得托爾斯泰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墳墓?他所說的美是怎么產生的?是什么原因讓他如此的呢?通過層層深入,將文本的重點與難點有效地解決了,充分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不斷拓寬學習視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筆者在上《再苦也沒有苦孩子》一課時,先要求學生對本村內學齡兒童入學情況做一番調查,并擬寫調查報告。通過這一方式,使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再如,在教學《社戲》中,筆者就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與當地傳統“二月二唱大戲”做一番比較,這樣,學生就能夠切身地感受到語文來源于生活,對于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屬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時,教育者應做好組織者與引導者這方面的角色,將自主學習變為師生間互動的重要橋梁。
(作者單位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