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工作者既要教書,還要育人,所以做好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是由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語文工作者既要教書,還要育人,所以做好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滲透德育教育中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與藝術。
一、在朗讀中滲透德育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活動之一,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朗讀的功效。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朗讀教學也是功不可沒的。文字是生命的酒,心與書的交流就像美酒一樣令人陶醉。而朗讀就是接通心與書的橋梁,聆聽經典詩文,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陶冶情操,提升藝術品位,讓我們的心靈在優美的文字里澄明;在朗讀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之美、語言之美。朗讀或低沉或高亢,動作或舒緩或有力,字字句句催人奮進。繪聲繪色地朗讀會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優美的詩句篇章、飽含感情的朗讀讓人陶醉其中,催發奮發向上的精神。在講解課文之前,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明白文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在解析中滲透德育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現在有些學生迷戀電腦游戲,心浮氣躁,面對紛繁復雜、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難以辨別,所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語文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學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義》時,我先請同學說說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位同學說:“我的理想是以后設計電腦游戲,因為電腦游戲太有趣了。”同學們聽了哈哈大笑,因為這位同學平時就喜歡玩電腦游戲,并因此影響了功課。我趁機說:“大家不要笑,這電腦游戲可并不是誰都能設計的,他其實就是想成為一名電腦軟件設計師,這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要想美夢成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還得能夠克服自己的弱點,這樣才能夠取得成功。你有足夠的信心嗎?”要讓學生明白沒有付出就不會有回報,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要加油努力。
三、在寫作中滲透德育
寫作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滲透德育,對于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這些,作文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途徑。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呢?筆者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在生活中發現寫作素材
寫作應該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學生對生活體驗的過程就是德育滲透的過程。我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讓學生去觀察、感受大自然的美、博大,同時也讓他們對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進行思考。這樣一來,學生直接面對大自然,就會產生創作的靈感。
2.寫性情、講真話
我們很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就是讓學生背范文,也就是寫“假文”,學生的作文就是千篇一律的空話、假話、套話,這很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所以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寫自己的性情、講自己的真話,也就是說學生要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獨立的思維。要做到這些,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就要多給學生幾根拐杖,讓學生在思想上站起來。
3.類比聯想
教師提供某些具體人物形象,讓學生展開類比聯想,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如我在講完冰心作品《小桔燈》后,讓學生結合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寫一篇文章《我和小姑娘比童年》。作文交上來了,學生都感覺和小姑娘相比,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也應該像小姑娘那樣要多體諒父母。
總之,德育應該是和語文教育相輔相成的,它們不是孤立的,是一個教學的整體。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地去想辦法,讓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生根發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滲透必須“活水”長流,這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愿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能有更多德才兼備的青少年脫穎而出。
(作者單位 河南省淮濱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