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學校通過各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和心理品質的教育,牽動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實踐活動。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中學化學教學作為化學教育的主渠道,除了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化學;理論教育;德育
一、化學理論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化學理論教育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的重要渠道,怎樣在化學理論教育中滲透德育呢?
首先,通過對化學史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上,有許許多多的化學史知識,都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滲透。例如我在講述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對制堿工業的壟斷,潛心研究制堿技術,經過艱辛的努力,終于在1926年生產出“紅三角牌”純堿,并獲得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他成功地改進了索維爾制堿法,發明了聯合制堿法(侯氏制堿法),為純堿和氮肥工業技術的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當講到物質的來源與制法的時候,我用豐富的感情、優美的語言介紹它的歷史,從新舊社會的對比中,學生就會從中體會到國家由弱到強及中國人奮斗不息的足跡。例如,我國解放前一般的工業品都不會生產,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進口,水泥被稱為洋灰,煤油被稱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如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等,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通過對化學基本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化學基本原理規律性很強,但在普遍規律中存在著特殊,例如,講解酸的通性時,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氫氣,不能與氫后金屬反應,而濃硫酸不但能與氫前金屬反應,而且還能與氫后金屬反應,不過都不能生成氫氣,同是硫酸,由于濃度不同而表現出了不同的化學性質,從而為學生樹立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唯物主義辯證觀點。
第三,通過對化學量計算的教學,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如我在講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這一節時,常會出一個例題“16克硫在32克氧氣中完全燃燒,最多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硫?”由于講這一節前剛學過質量守恒定律,所以學生都把它加起來,異口同聲地回答說48克,當我告訴他們,“你們的答案錯了”時,學生一臉愕然。通過講解,學生明白了,原來是在反應中氧氣沒有完全反應完,所以應把16克硫代入化學方程式中計算,只能生成32克二氧化硫。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
二、化學實驗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可以觀察到大量生動、有趣的化學反應現象,從而了解物質變化的事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化學實驗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課堂,在化學實驗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濃厚興趣,產生熱愛生活、愉悅和諧、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化學實驗教學中化學儀器美、化學物質美,以及實驗操作美、實驗裝置的和諧美和實驗現象美等,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濃厚的求知興趣。例如向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產生的絮狀沉淀恰似藍色的鐘乳石,使學生驚奇萬分;將鐵絲伸入硫酸亞銅溶液中,生成美麗多姿的銅樹,令學生感嘆不已;將細鐵絲在氧氣中點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猶如繽紛的禮花,令學生大開眼界……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經常讓學生觀察化學實驗美,就會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產生熱愛生活、愉悅和諧、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
其次,通過化學演示實驗教學中的規范性操作,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例如,我給學生做演示實驗時,常多帶一個空燒杯,把用后的火柴梗、蠟燭、廢紙屑之類的垃圾放入其中,提醒學生要愛護環境,不要亂扔垃圾;實驗桌上隨時注意清潔衛生,取用完藥品后立即把藥品蓋好放回原處,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俗話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在化學實驗中如此言傳身教,學生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為化學教師,教育的藝術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學與道德之間產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預期的目的轉化,以達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學實驗中經常會產生一些有刺激性氣味甚至有毒的氣體,有的學生會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實驗做下去或把演示實驗看下去,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對化學的求知與危害健康之間的矛盾,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也躲避,就會使這個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對此,教師要以行動,更要用語言進行正確的引導,除了要科學地解釋當這些氣體只有達到一定的濃度時才會使人中毒等知識外,還要說明如何處理尾氣,防止污染,從而使學生在接受化學實驗的同時,通過實驗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
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提高自我德育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認識世界,當這種品德與行為規范成為經常的、穩定的特征時,才能形成這方面的品質。要將德育和日常行為規范培養成習慣,則需要長期、反復的實踐。在多次教育中將動機變成形動,行動變成習慣,習慣變成個性,這種重復的影響需要將德育自始至終融于化學教學之中,而不是靠幾節課或幾次活動所能做到的。只有對其變化不定的情況反復抓,把德育作為教學中的一部分來進行,才能圓滿完成教學和教育任務。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吳家山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