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主體對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活動的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
關鍵詞:超限效應;取舍;課程資源
想必大家都讀過《馬克·吐溫與牧師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一次馬克·吐溫到教堂聽牧師演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聲情并茂,馬克·吐溫覺得在募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多捐兩倍,來表示自己對這位牧師的尊重和支持。然而,牧師在那里已經講了四十多分鐘,卻依舊沒有要結束的跡象,這讓馬克·吐溫有些不快。又過了近三十分鐘,牧師的演講依舊沒有結束。馬克·吐溫有些生氣了,認為牧師是在耽誤大家寶貴的時間。于是,他決定在募捐的時候,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生氣地決定,自己一分錢也不會捐。結果,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了。由于氣憤,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未捐,他還從箱子里偷了二美元。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觸很深: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埋怨學生不聽課,不好學。我們很少從自身找原因。是啊,如果我們整天對學生已知的東西還喋喋不休說個不停,學生怎能愿意聽呢?馬克·吐溫的故事說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過久會導致心理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那么我們的付出就不會有收獲。那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懂得“取舍”——即使欲有所為,當有所不為。
首先,正確對待學生的認知基礎。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時,我們首先應對的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我們如何正確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奧蘇伯爾所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可現實中有多少教師去思考這個問題呢?就拿乘法教學來說,許多教師的做法是天天讓學生背乘法口訣,反反復復讓學生進行乘法計算。學生不是不會算,而是不樂意算。
其次,有效開發課程資源,讓數學走入生活。
中國數學教育現狀令人不甚滿意,因為中國培育的孩子,往往是高分低能。眾所周知,在許多國際數學競賽場上,中國的學生勝人一籌,可在具體的生活或實際操作中則技不如人。我記得前幾天做的考卷,班上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能拿到100分,原因很簡單,他錯了一道粉刷墻壁的應用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心理學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是主體對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活動過程的性質做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教師要有所為——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尋找數學,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在“做”中感悟,在“做”中理解,在“做”中嘗試用數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對傳統的因材施教法要傳承,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要找準教學的起點,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使數學教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 貴州省福泉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