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它起著鞏固課堂知識、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據此總結本課得失、制訂對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作用。
關鍵詞:數學作業;改革;創新
傳統的作業,雖然能培養學生一定的演算技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每堂課所學的知識掌握情況,但卻反映不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會不斷地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多數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大大影響了數學成績與能力的提高。所以,新課改理念下的作業布置應兼顧著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的雙重目標,賦予作業新的生命活力,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改變數學作業的現狀、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學會自主呢?我是這樣操作的:
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近百年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就是強調教育的民主性,其中不僅僅指教育機會均等,更包括了師生關系的民主化,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具體體現在作業的布置上,就是作為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的反饋環節,其內容也不應是教師的“特權”,師生在這個方面應該是平等的,完全可以讓學生給同學、教師出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作業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二、改革作業的形式
小學生的作業自入學開始直至畢業,大多是以填空、計算、解答應用題為主,加以少量的畫線段圖、畫幾何圖等題,形式單一,非對即錯,缺少生機,缺乏創新。作業形式再不改革,學生將成為知識的容器、解題的機器。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多樣的作業形式,如調查報告、手抄報、數學作文、數學童話等,這樣不僅讓學生自主作業,回味獲取知識的過程,還可以讓學生充分和自由地暴露思維的過程,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拓寬師生交流的情感時空,從而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十分重要的素材和信息,使數學作業更加豐富多彩,使數學學習更具有魅力。
三、設計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四、適當布置操作性作業
課上完了以后,教師布置給學生的往往都是一些書面作業,只要求學生做一些運算或作答就可以了。這種作業只能鞏固學生的書面知識,卻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如今的數學遠非只是算術和幾何,而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一門學科。它要處理各種數據、度量和科學觀察,進行推理、演繹和證明,形成關于各種自然現象、人類行為和社會體系的數學模型。而“做數學”的方法b+uudJkGE/YxTCYpZyaddX7tLU1taAjl+alA/CNF/aI=也遠非只是計算或演繹,還包括觀察模式、驗證猜想、估計結果和動手操作。
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后,可讓學生做一回裝修設計師:如果你家的地面要進行重新裝修,你能為你爸爸媽媽提供一份裝修建議表嗎?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問題來考慮:
(1)量出每間房間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每間房間的面積分別是多少?
(2)根據自己家庭的生活條件和自己的愛好,在材料表中選擇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錢。
(3)如果在客廳、餐廳的四周貼上大理石條,共需要多少米?
總之,操作性作業就是強調學生學習數學的生活背景,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五、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1)“多味”型。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一些具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和結果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2)“套餐”型。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模仿練習、變式練習、發展練習三類,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
六、給家長布置作業
現在的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能督促、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很少參與孩子的作業。于是,我在這一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給家長也布置一些作業。如在學生學習了百分數后,布置家長向學生匯報一個月來家中的日常開支,包括伙食費、水電費、電話費等,然后讓學生進行統計,求出各種開支占總支出的百分比,最后與孩子一起討論如何節約開支,確定節約開支的重點項目。這些布置給家長的作業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數學知識,并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明白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的道理,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這種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也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總之,數學作業的改革與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把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數學原理與實際操作中學數學,通過實際操作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行之功”,重視作業的設計,使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參考文獻:
李燕紅.課堂教學中數學創新思維培養點滴.中學數學,2003(04).
(作者單位 山東省萊陽市河洛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