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手拉著手“一起走”達到雙贏或多贏,其實是對“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另一種注腳。小學語文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導航員”的作用,確保生生之間、主客體之間的有效碰撞和高質量的互補互促。
關鍵詞:合作;搭車現象;零噪音信號;教師介入
有一句非洲格言說:“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你就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得遠,那么就一起走。”所謂“一起走”是說團結協作,也是指雙贏。當今世界,雙贏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學生手拉著手“一起走”達到雙贏或多贏,其實是對“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另一種注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理論視域之下,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無疑,這一理念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小組合作學習的確異彩紛呈,但也有頗多問題。例如,課堂混亂,異化為自由活動;生與生、師與師的碰撞交流不夠深入,沒有形成相互感染的氛圍;盲目從眾,充當“自由乘客”,使互補互促流于形式……鑒于此,本人以“如何走向合作的深處,讓學生在合作的深處發生生生不息的對話”為研究方向,進行了課堂實驗,取得了一些實效。
一、避免“搭車現象”,消除“自由乘客”
總是有這樣一種現象:在小組討論中,個別學生包攬一切,而其他成員無所事事,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搭車現象”。那些逃避責任、與群體不能榮辱與共的學生就是所謂的“自由乘客”。當小組只有一項作業、只交一次報告或設計方案時,“搭車現象”就更為嚴重。另一方面,當表揚或鼓勵的縷縷陽光頻頻灑播在優等生頭上時,受到冷落的“自由乘客”就更為消極。其實,解決這一問題并不難。以下提幾點拙見,權當參考。
其一,建立個人責任。為確保小組所有成員都能“吃飽吃好”,教師應知道哪些學生需要幫助和鼓勵。為此,應經常評估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如進行測驗,隨機挑選一些學生解釋答案,彼此批改作業,運用所學解決不同的問題;隨機挑選一份作業進行評分……這些舉措看似平常,實則很好地建立了個人責任。特別是兩個“隨機”給學生以壓力,避免他們把責任推諉給別人。
其二,當小組只交一份報告、作品或書面作業時,我要求小組每個成員都要在其上面簽名,以表示同意這份作業的結論。當然,如果不讓每個成員解釋為什么會得出這個結論,這樣的簽名將是徒勞無益的。可見,簽名和解釋答案的做法確實是根除“自由乘客”的一劑“良方”。
其三,以小組獎勵或表揚促個體學習的內驅力。為了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以小組總體成績決定獎勵或認可的依據,而引入了基礎分和提高分。事實上,引入基礎分和提高分的目的,就在于盡可能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為所在小組贏得最大分值。這樣,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重視小組獎勵,才能創造一種積極互賴的學習情境,才能確保小組收到“眾人拾柴火焰高”之積極效應。這樣,“搭車現象”作為合作學習中的“頑癥”,就會在根本上予以根治。
二、零噪音信號及特殊認可簡報
合作學習會帶來比傳統教學更大的噪音甚至混亂,這就自然要求在課堂管理上必須有相應的策略與措施為保障。運用“零噪音信號”解決這一問題便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所謂“零噪音信號”是使全體學生停止談話,全身心處于靜止狀態并全神貫注于教師的一種信號。如說“請注意”,搖鈴或舉起一只手。其中,舉起一只手這一信號既方便又有效。因為這樣做不需要教師抬高嗓門來講話,也不必走到鈴前才可發信號。更重要的是當教師舉起一只手時,看到這一信號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并會迅速傳遍全班。
如何使“零噪音信號”更為有效呢?我們引入了附加分這一概念。上文提到的小組分是針對知識而言的,而附加分則針對非知識因素。例如,就針對“零噪音信號”而言,當教師用舉手作為信號時,那么就要對在你舉起手之后的第一個迅速停下來的全神貫注的小組給予特殊的認可(即給予附加分)。在班上給予特殊認可的方式就是運用一張表或海報來記錄特殊認可的分數,并舉行慶祝儀式。這樣做非常有效,因為一句積極的評論固然有效,但如果以分數(即附加分)的形式記錄下來則更有成效——附加分一定會給學生帶來額外的動力。想想看:如果小組成員知道他們的努力將被認可,并被記錄在特殊認可簡報上,他們定會盡力并彼此鼓勵去完成所期望的行為。
當然,這一辦法不僅僅是針對“零噪音信號”的。對于合作學習的氣氛、技能、團體凝聚力(包括對同伴的幫助、關注他人的愿望、觀念和需要等)都可以引入附加分來對學生進行特殊的認可,以此創造富有成效的成功課堂。
三、教師的監控與介入
“不管哪個國家,哪個階段的教育,哪一次的課程改革,教師的作用都不是削弱的,而是加強的,只是從什么角度來加強的問題”。如果放棄教師的“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的作用,合作學習勢必會異化為自由活動。教師應該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一個積極的“合作者”、一個高效的“促進者”……
1.觀察控制。在合作學習小組之初,教師是很忙的。但無論多忙,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于觀察。比如:是否有避重就輕、應付差事的?是否有敢“啃硬骨頭”的?是否有“搭車現象”或“自由乘客”?總之,不管是什么情況,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優秀教師的一個標志就是,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什么是偶然發生的。即便發生“不曾預約”的意外,那也恰恰是教師發揮“導航員”的有利時機。否則,將會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遺憾。
2.除正規的觀察控制外,還可以采取錄像觀察,指定學生當觀察員互相觀察以及問卷調查觀察等多種方式。例如:問卷調查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①學生是否接受了個人責任和小組獎勵?②學生是否朝著預定期望的目標努力?③學生對特殊認可簡報的反應如何?④成功的標準定得是否適宜?……這樣的做法為我們進行小組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具體的依據。
3.提供幫助。在合作學習的某些時機,我們做到了適時點撥,于學生不疑處重敲一錘,在展示師生認識之間的“落差”時,令學生猛然發現疏漏之處。對于合作技能的訓練,更需教授必要的技巧,特別是要跟學生一起重溫完成作業的一些重要程序和策略。無論是知識目標,還是合作技能目標,我都引導學生使之和已有經驗聯系起來,最大程度地去促進、實現學習的正向遷移。
4.適時介入。在實驗中,我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除非是絕對需要,否則不要隨便提供幫助。如果在教學中,教師總是伸出若隱若現的“牽著學生走”的手,那么學生往往會呈現出為了迎合老師而言不由衷的答問。這樣的答問實則已抽去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在具體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合作小組的成員由于瞄準的是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常常會以他們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且答案不止一個。由此,教師何時介入成為學生真正互補互促的保證。適時適度的介入,才能保證學生的真體驗、真理解、真合作。對于教師來說,知道何時不介入與選擇何時介入,是合作學習乃至所有學習形式中最為燦爛的教學藝術。
每一個生命個體(包括教師)都應意識到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擊,我們需要合作,需要更多的人來撫平我們心靈的皺褶。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猛然發現:我們全都朝著自己所期待的那樣成功了,那時也同樣不應忘記,正是合作深處那生生不息的對話,才令更多的“我們”脫穎而出,成為“雙贏和多贏”的真正受惠者。
參考文獻:
[美]托德·維特克爾.優秀教師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獅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