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經過不斷地探索,提出了加強和改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對策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保障,是一項基礎性的、核心的教育工作。離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實踐,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培養就難以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重大的轉變,同時也帶來人們認識世界、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給當前的中學政思想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挑戰。我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多樣化的局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一、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當前教育體制不健全,學校輕視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的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導致了以升學率為目標、以應試教育為手段的教學模式,并且長盛不衰,導致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分數至上”的范式。素質教育的提出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家長和學生的“面向高考”的認知傾向,迫使學生擺脫不了“高考指揮棒”的牽制。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依然必須針對考試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即使學校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政治課,學生在考試的壓力下依然不會對那些“不考科目”投入更多的精力。有時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時間還被一些所謂的主干課程占用,從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這必然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低下和弱化。
2.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內容滯后
長期以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陳舊,強調傳統的單向傳授知識。重視灌輸式的說理說教,思想政治課往往成了教師們的“獨角戲”,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理論。機械地記憶,不能真正地進行自主認知和人格建構。如今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課堂沉悶,教學方式呆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濃,參與程度不高,教師課堂上設置的問題缺少思維性和創造性。雖然有不少學校在中學政治教育產生了很多好的方法,比如理論疏導法、典型激勵法、活動吸引法、獎勵懲罰法、說服法等,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自身的缺點,如理論疏導法和說服法注重理論的傳輸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效果。典型激勵法和獎勵懲罰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叛逆情緒和反抗心理。中學政治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標和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難以緊密聯系,思想教育內容脫離了現實生活,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容易顯得比較陳舊、單薄,大大降低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同時由于學校教育目標和當前的社會生活缺乏廣泛和密切的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相對滯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和社會的客觀現實嚴重脫節,缺乏針對性。這種脫節造成了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有關問題的全面信息,而一旦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獲得了與此不同的事實材料時,就會對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觀點缺乏信任甚至是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從而阻礙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展。
3.單純知識傳授,缺乏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訓練和實踐磨煉,缺乏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單純的知識傳授現象比較嚴重。這就難免使得我們塑造的教育對象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實際上,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某種統一的思想政治道德認知,而在于培養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和積極參與社會、勇于實踐的態度和能力。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道德實踐的主體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從中進行自我教育,學會社會生活,獲得思想政治道德的健康成長。但實際上,由于教育者的預先安排、統籌包辦或過度保護,使得學生的“踐行”總是免不了走過場,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沒有體現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這就必然導致社會規范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場空,更難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觀念外化為品德行為。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忽視學生主體的學習感受。
二、加強和改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轉變思想教育觀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鄧小平明確地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自覺、越刻苦。”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是一個科學的論斷。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和學校的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學生為國家的繁榮發展,為個人的美好前途而發奮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只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重視中學思想政治課的作用,貫徹鄧小平“德育首位”的思想,才能避免忽視和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錯誤觀念,更好地完善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政治課教學是中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突出內容,要改變過去“高、大、空”的教法,變“強迫式”為“自主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并盡可能地運用對話教學法。因為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法,很容易形成學生對這門課的逆反心理,加上政治理論的真理性不如自然科學理論那么明顯和確定,往往給人以變化無常或因人、因時而異的錯覺。這對中學生來說,極易促使其盲目心理和片面觀點的形成。進行對話式的雙向教學,讓學生有一個暴露自己想法的機會,同時也幫助教師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需求,便于靈活調節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雙向教學使學生由教學客體轉變為教學主體,有利于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使教師有重點地回答教學疑點和難點,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深化。
3.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開展社會實踐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變“填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教師不再一味地照本宣科,而要加強課堂互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講話,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教師不再給出確定答案,而是啟發學生帶著問題探尋答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獲得,提高了學生的話語能力和參與能力,從而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最終形成一種自由、民主、輕松的課常氛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天性,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思想碰撞中抵達教學目標。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始終要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將二者結合于教學中,并不是忽視他們之間的獨立性和差異性,而是既要看二者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又要看到二者的緊密聯系。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接觸社會上的新鮮事物,發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并解決問題,最終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解決當前我國中學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貼近社會、雙向交流,家校互動。全方位、多功能地開展中學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實際效果和整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促進中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肖燕.淺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9(04).
[2]黃小娃.如何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J].考試周刊,2012(23).
[3]伍岳.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J].科教創新,2011(05).
[4]李小亮,賀紅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下旬刊,2011(04).
[5]蘇利榮.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探討[J].銅仁學院學報,2010(11).
(作者單位 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