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精心的設計、巧妙的安排能更大程度上發揮課堂教學的價值,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教學目標的精巧、教學設計的精巧以及教學語言的精巧等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精巧教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精巧教學;語文;課堂;運用;有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語文課堂的精巧設計就是要立足于語文課程的這兩個基本特點。下面,筆者將從語文課堂的幾個常規步驟著手來談精巧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一、精巧的教學目標讓課堂中心明確起來
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內容的依據,也是評估教學水平的準則。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臺階》一課很長,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只設立了兩個教學目標,即分析父親這一人物形象和理解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這兩個教學目標也是該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簡潔明了地呈現本節學習目標,不僅做到了具體、集中,還明確了本文主題,克服了傳統教學那種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的弊端,使之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進而解決新的問題,做到常學常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所以,教學目標的精巧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高效而首要關注的問題,是體現教師對教材的稔熟度、對本文的理解度以及對課堂的把握度的重要途徑。
二、精巧的教學設計讓教學流程靈動起來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離不開獨特別致的教學設計。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往往在教學設計中就充分體現和滲透了授課思維和智慧。因此,構建高效精彩的語文教學活動,首先要優化教學設計,只有教學設計精巧、富有個性,課堂才能真正精彩。
(一)教學設計要找到最佳教學突破口
每篇課文都有最合理的切入點,都有從發展學生創造力出發而確立的突破口。所謂選擇最佳突破口,就是根據課文和學生情況的不同特點,選取課文“有嚼頭”的地方作為教學的“突破口”,以達到對課文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設計藝術。教師要從能否切入文本內涵、揭示文本的要旨,從是否符合學生實際、能否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的角度,再根據教師本人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利用一些教學藝術方面的功夫來尋找突破口。
(二)教學設計要有趣味
教學設計巧妙,令人耳目一新,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找到課文的亮點,或者借助各種教學資源激活語文課堂。例如,在課堂教學中穿插進音樂和美術的基調,或借助時政新聞激活語文課,這些都為傳統的、教師獨角戲式的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清泉。
1.導入的精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文章開頭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在教學《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課文時,我采用表演小品的形式導入課文,讓學生分別扮演這篇課文里出現的各個作家,再現文中情境。學生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提高了對課文的興趣,對之后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提問的精巧
有位教育家曾說:“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提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所謂“提問法”,就是先由教師在備課時對知識點有選擇、有目的地設計小問題,講解時以問題形式提出,然后,引導、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后再回答,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筆者認為,精彩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要抓住一個切入點,然后圍繞這個點提出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這所有的問題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全文的主線,而教師所提問的地方應該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它或者是全文的重點,或者是局部的重點。只有教學主線明確了,課堂教學內容才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學生就不會僅僅囿于一篇課文里支離破碎的知識點的學習,而是使課堂學習的思路更清晰,目標更明確,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3.結尾的精巧
一堂完美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求在導入時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求結尾能使整堂課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說精彩的導語像磁石,能深深地把學生吸引,那么,異彩紛呈的結尾就是曲終時留下的裊裊不盡的余音。在教學《傷仲永》這篇文言文時,我讓學生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作即席發言,談自己的感受,也是呈現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最后,再由教師來總結結論,得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板書的精巧
板書是最直觀的課堂操作藝術。正確、巧妙地使用板書,會收到激發情趣、陶冶情操、增強記憶、開拓思維、培養審美能力的良好效果。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堂教學應該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各種活動,而板書就必須能夠清楚地展示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及重點。所以,精巧的板書設計,就是要簡潔醒目,要點睛指要,讓人見板書就知道本文要掌握的教學內容。
三、精巧的教學語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說話能力的高低,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如果教師到了面對學生的時候才來挑選正確表達思想的詞句,而且有時候還說得詞不達意,那么學生就要費很大的勁來領會所講的東西,做不到透徹地理解。”他的話告訴我們,教師的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極其重要,而若教師能讓自己的教學語言再精準、巧妙起來,會讓整個課堂更增彩不少。
(一)簡潔、富有感染力是教學語言精巧的基本要求
課堂的教學語言也是要體現精巧的。這就要求教師做到,無論是思維過程的表達,還是教學內容的總結,都要力求精練、簡潔,使輸出的信息無重復。魯迅曾呼吁:“用最簡練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內容!”簡潔,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語言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能豐富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學《背影》一課時,文中一共寫了父親五個背影,我分別用“點出背影”“刻畫背影”“惜別背影”和“照應背影”16字概括,而這簡潔四個概括不僅呈現了本課的主要情節和脈絡,還對仗工整,富有感染力。
(二)清楚、準確是教學語言精巧的靈魂
語言清楚、準確主要指教師吐字清晰和授課思路的清晰、準確。課堂教學語言要清晰悅耳,讓學生聽清楚你說了些什么,所以發音必須標準,尤其是語文教師,要做到普通話必須標準,吐字也要清楚,字正腔圓,抑揚頓挫,使學生悅耳傾心。同時,教學思路要明朗,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這在課堂教學中也極為重要。所以,要使教學語言精巧就要真正做到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如一些語文的專業術語,像“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就不能混為一談,教師一定要弄清楚、講準確。
(三)激發語感,提高語文能力是教學語言精巧的魅力
語言的精巧還體現在精彩的朗讀和激發語感方面。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情味、詩意、旨趣等的直接領悟與感受。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才能充分地領略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從而提高語文能力。有位特級教師在教授《喂——出來》一課時,讓學生個人和集體表情朗讀商人言行的句子,通過朗讀去感受商人急切牟取利益的心理,可謂錦上添花。
盧梭曾說:“要使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必須讓學生對你教的課感興趣,教育的藝術就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精巧教學正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它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輕松、有趣,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課堂教學的價值,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孔維紅.從語文教學談課堂提問.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5).
[2]楊嬋亞.語文教學培養創新精神的探索.發明與創新,2006(3).
[3]周濤.淺談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課堂教學,2011(04).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常平中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