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起點。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問“為什么”,勤思多問,善于質疑,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從而使他們最終達到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習慣;質疑問難;勤思敢問
一、現狀及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討論的不斷深入,筆者也曾在學生中進行過一次口頭調查。題目是:說說你對“提問”的看法和想法。學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說:可以啟發我們的……;有的說:可以了解我們的……;有的說:可以調動我們的……。不難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即:提問是你教師的事,而我們只管一個字──“答”。
正像李政道博士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在做‘學答’。其結果往往是墨守成規,缺乏創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新教材都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提問素材與機會。如:“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比比誰的問題提得多?!薄虼?,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明確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權利,也是學生的權利,而且要讓提問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質疑問難”th5Q3EdQkbQK6zArMfvxHrC23P5nAOsRIDFIhAXxJBg=的習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的激情。
二、什么是習慣
習慣,它是一種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習慣,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F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他的《答教師的100問》里寫到: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諸如熱愛祖國、關心他人的習慣,禮貌誠篤的習慣,虛心自強的習慣,閱讀書寫的習慣,求實探索的習慣等等。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將終生受益,而且裨益于社會;反之,壞習慣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則十分困難,也會對社會帶來破壞作用。
三、“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的幾點措施
(一)營造“質疑問難”的氣氛
1.發動全班學生,尋找名人名句和名人名例。每人一句,每人一例。包找、包抄、包貼——貼在教室后面一塊空白的墻報上。不出一星期,墻報就變得非常熱鬧:有馬克思的座右銘“懷疑一切”,有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有笛卡兒的“我懷疑,所以我存在”。……名例更是俯拾皆是:有門捷列夫發現的元素周期表,有伽利略做的兩個鐵球的實驗,有早在少年時代就盤旋于愛因斯坦腦際的那些問題……
2.嘗試嘗試。當時正是期中考試之前,我把考試的要求和盤托出,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每兩人合出一份模擬試卷。這是我的一個嘗試,目的是告訴同學們:“出題”(即“提出問題”)并非教師的專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同學們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題目頗有創見。同學們通過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閱卷,既復習了知識,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3.亮出一個口號。當發現教室后面的墻報上還缺少一個通欄的大標題時,可以在班上搞一個“標題征集”的活動。寫一些類似“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之類的標題。把標題寫得大大的,貼在墻報上,讓同學們每天都看看,都想想。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勤思敢問
國外最新的創造力研究,特別重視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把創造思維過程看做是人與他人所處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環境要素中人際關系是第一位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意識。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許多學生有疑不敢問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害羞,二是因為怕提出的問題受到教師的否定和同學的恥笑。所以教學中應該建立起一種平等和睦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愛教學、愛學生、尊重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無拘無束,思維流暢,使得課堂氣氛加深,它能增強人的主人翁意識,這是訓練學生勤思、敢問、善問的關鍵。
(三)及時反饋,啟迪善問
我國古代教育家有“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廉潔。教師不僅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問,更要想方設法促使學生善問。在某種意義上講,會提一個問題比會解答一個問題更為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善思、多問、善問。為此,我在引導學生預習、聽課和閱讀數學課本時,要求學生隨時把自己的疑難問題記下來,提出來,教學時不僅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質疑都給予鼓勵,而且積極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提問,并在學生之間展開討論,師生共同釋疑。例如:通過這種有目的、有步驟的訓練,學生的提問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提問的習慣也會隨之逐漸養成,從而促進創新激情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玉萍.一份特別教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