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故事化的問題情境,多變的問題情境,回味性的問題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給學生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創設問題的情境中掌握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有效滿足學生強烈的發現和探索的欲望,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生活化;故事化;多變;回味性;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創設應用情境,營造積極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不是在‘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而是在‘做數學’?!背浞掷媒滩闹械膯栴}情境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情境,可有效滿足學生強烈的發現和探索的欲望,提高課堂實效。
一、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感受數學的“生活化”。在教授《元角分的認識》一節時,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玉樹地震后,小明要將自己攢的錢都捐給災區小朋友,一共有40個1角硬幣,老爺爺收了小明的4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4張1元的紙幣。你們說老爺爺的4張1元的紙幣換小明的40個1角硬幣公平嗎?為什么?首先,組織學生小組操作探究:有的學生將這4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4個這樣的10個1角就是4元,所以40個1角和4元是相等的。第二,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用這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的知識有些是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運用的,但沒有找到規律,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情境,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理解了數學是生活中的一門學科。
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不斷體驗成功。如布置任務,讓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觀察思考: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哪些特征?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制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都有體會來跟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后發言,這樣的課堂能不充實、不活躍嗎?
二、故事化的問題情境
為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胃口”,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出的問題編成簡短有趣的小故事。如在推導“三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后面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結果不變”這個規律時,我采用這樣一個故事來開導學生:六一兒童節快到了,老師準備買一些禮品發給同學們,我來到大商場,營業員熱情地向我介紹各種禮品的價錢,最后我相中了一種每包12本,每本5元的筆記本。根據我們班的人數我需買4包,正當我算該付多少錢時,營業員告訴我需付240元,我感到很驚訝:營業員怎么會算得這樣快?大家想知道嗎?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筆帳該怎么算。于是學生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識的奧秘中去。如在指導學生學習“9”的乘法口訣時,巧妙地運用《西游記》進行問題的創設,用西游記中“九九八十一難”創設簡單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在故事的王國中學習掌握“9”的乘法口訣。這樣的學習還有哪個孩子感到枯燥?還有哪個孩子不積極投入知識的學習中?
三、多變的問題情境
教材中有時提供的情境圖包含的信息比較豐富,要充分加以利用,在同一個情境中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究、去自學,從而開發學生的潛能。比如,在學習了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設計了一道與學生生活比較接近的開放題: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桃林湖春游,學生650人,教師27人。桃林湖售票處寫著:成人票每張8元;學生票每張4元;團體票每張6元(30人或30人以上可購買團體票)。請設計一種你認為最省錢的購票方案,并算出購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錢?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有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力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以下是學生不同的解題方法:
方法1:8×27+4×650=2816(元)
方法2:(27+650)×6=4062(元)
方法3:從學生人數中拿出3人,和教師組成一個團體。
30×6+647×4=2768(元)
……
針對這樣的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出不同的解法,每位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四、回味性的問題情境
這種問題情境一般出現在一節課的結束部分。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一個滿意的學習結果,高高興興地走出教室,更要讓學生留有余味,為以后的課埋下伏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素材。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一節課的結尾并非是知識傳授的終止,而恰恰是新知識滋生的開始。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學生的好奇心理,在課的結尾,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誘導性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懸念,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效果。如在教學《找周期現象規律》一節時,我結合教學內容設置這樣的懸念:如圖“▲△△▲△△▲△△……”,我們已經能按規律找到某一個三角形的顏色。如果這里一共有20個三角形,你知道黑、白三角形各有多少個嗎?此問題的提出,必將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既鞏固了學生對規律的運用,又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留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課后去思考,一方面可以拓寬知識的應用范圍,發展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獲取新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進一步探索與發現的興趣和習慣。
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以上是筆者的點滴體會,不妥之處懇請同仁斧正。
參考文獻:
郭友敏.試論中學數學課堂提問[J].數學通訊,1997(05).
(作者單位 河北省盧龍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