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數學新課程標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提出了“讓生活數學走進小學數學新課堂”的探究途徑:活化教材,走進“生活”;捕捉資源,引出“生活”;創設情境,活用“生活”;合作探究,制造“生活”。整個開放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遵循學生學數學的規律,從課堂教學這一層面闡述如何使課堂教學開放。旨在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價值,尋找到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實踐;生活;課堂教學
新課改中要求把數學教學與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起來也更親切、自然、易懂。“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上個世紀提出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太重書本,和生活沒有聯系。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他的這種教育與生活聯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與當下的新課程改革的思路相契合,對今天的數學教學仍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的確,生活中可利用的數學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生活中又無處不需要使用數學。各地區的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都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課程資源觀,加強數學課程內容與家庭、社會及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
一、讓預習走進生活
預習,是推進課堂探究的催化劑;預習,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原動力;預習,是成就終身學習的好幫手。教師引導學生預習,使數學知識不再神秘與神圣;學生通過預習,課堂有了更多的動態與生成,使課堂真正成為自主探究與展現個性的舞臺。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將促進學生在最近的發展區學習。而生活經驗的喚醒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情境,如果讓學生通過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走進生活,通過社會調查、網上查找、詢問他人等途徑,學生便事先了解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數學知識,使課堂學習延伸到社會、家庭,這樣不僅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如《克和千克》《噸的認識》《生活中的小數》《生活中的負數》等,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走進超市,通過市場調查了解知識,這樣便為降低課堂教學難度體驗提供了幫助。又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利息》等,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收集、了解百分數,使課堂不再是教師主宰的天地,數學知識因此有了生命與活力。
二、讓新課走進生活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再現生活情景,給學生營造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了,學生不僅容易接受和掌握,還會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進而就會對數學愛學、樂學了。只有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學生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只有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數學課堂更加充滿活力。
1.導入要聯系生活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置于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方向和位置》時,我在上課初始就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到操場上做游戲,讓孩子一開始就忘了是在上課,把自己投入情境中,更快地接受知識。我把學生帶到了操場上,讓他們面對太陽,知道哪里就是東方。再根據語文課上所學到的東南西北的分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站定,說說在什么方向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師說物體學生找到后說出在什么方向,接著其他同學玩按方向找物體的游戲。一節課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學生消化了。通過教學我知道了數學知識只要是讓學生們去親身實踐體驗,都會有很高的興趣,即使錯了,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糾正錯誤也很快,掌握知識也很牢固。
2.新授要符合生活
“一切科學知識都源自于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效果。因此,在教授新課時,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去感知、體驗數學。如在教學《認識長度單位》這一內容時,根據教材要求,組織學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用手比一比桌子等。通過比一比、量一量實際操作,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有初步的認識,但對于進一步認識100米和1千米實際有多長,僅憑想象與抽象的換算是很難感知清楚的。于是,我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實地測量,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在事先量好100米的距離上走一走,看一看自己走100米大約用多少步。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沿馬路走一走,體會1千米的長短。這樣,學生在教師提供的大課堂里,在走一走、算一算的實踐過程中,開拓視野、探求知識、增長才干。
3.練習要貼近生活
在數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學生學會了本領就想用”,這也是孩子的天性,如在教授《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安排了學生一個課外實踐作業:請學生結合秋游,計算一下他們選購商品的價格,總共花費了多少錢?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了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又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首先讓學生通過摸、量、畫初步感知對周長的認識,再通過交流互動,明白周長的概念。其次,再一次通過感知體驗,讓學生尋找教室里表面是長方形、正方形的物體,合作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次,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小明家的新房周長、教室的周長、課桌面的周長……
數學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品格,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真正實現教育的根本任務,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感觸下討論、合作、思維碰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思考、活動的興趣。
三、讓作業走進生活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完《折線統計圖》后,考慮到學生學習折線統計圖過于單一,在設計作業時,讓學生調查家里去年一年的電費使用情況,并把它制作成折線統計圖,再分析家里電費變化情況。又如在教學完《比和比例》后,我有意識地在晴天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操場邊香樟樹的高。這樣的作業,不僅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現實,學生感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能應用于生活;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而且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一條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我想:首先,教師自己要有主動駕馭教材的意識,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以補充、替代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其次,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景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應用到各種具體的實際生活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有意識地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我想這應是現今課改中教學數學的一大方向和重要目標。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楊園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