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錯誤是學生學習嘗試的一個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資源。教師要正確認識和寬容對待這些錯誤,引導學生主動研究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并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態度、智力發展的教學資源,同時也要隨機應變、將錯就錯、巧妙利用,并充分合理挖掘,使其變廢為寶,美麗起來,課堂也因其而更為精彩。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錯誤資源利用存在的誤區出發,指出錯誤資源的利用原則,并結合教學實際探究如何有效利用錯誤資源,從而給課堂教學帶來蓬勃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錯誤資源;課堂教學;有效利用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在實際英語教學中,學生出錯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教師,絕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要允許學生出錯,并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使其“變廢為寶”,激活學生探究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教師對待錯誤資源有幾種常見誤區,隨之也產生了不同的負面影響。
一、錯誤資源的誤區
1.凡錯必“咎”的“棒殺型”誤區
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表面的完美,當學生犯錯時,往往進行指責,有時還會通過皺眉、撇嘴、斜視等微表情讓學生感受到嘲笑、批評,甚至個別學生還會受到“站著聽課”的懲罰。面對這種情況,學生自然選擇少說或不說。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似流暢,但缺乏靈氣,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凡錯亦“夸”的“捧殺型”誤區
在一些公開課堂上,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卻是極度“寬容”,無論學生出現了怎樣的錯誤,教師一律采取肯定、鼓勵和欣賞的態度。這樣的課堂往往“熱鬧非凡”,表面上看,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但卻隱藏著潛在的教學危機:容易造成學生認知錯誤,學到錯誤知識;容易產生導向錯誤,使學生認為敢說就行,與追求嚴謹治學的態度背道而馳。
3.凡錯即“剎“的“秒殺型”誤區
在教學中,為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少教師要么迫不及待地打斷,要么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并立即給予更正,或者“善解人意”地用“Sit down ,please. Think it over.” “Who can help him/her?”“Who wants to have a try?”暗示回答是錯誤的。由于教師只進行簡單的“糾”,而對于錯誤背后的原因并未進行分析和深究,因此,這種錯誤被“糾”后一錯再錯的現象屢見不鮮。
二、學生錯誤資源的利用原則
1.選擇性原則
學生的錯誤資源是豐富多彩的,但并非都能為英語課堂教學所用,教師要認真加以選擇,內容上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
2.適度性原則
在學生語言錯誤中存在著大量的有利于教學的資源,但并不是沒有限度隨意就可以拿到課堂上來。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在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時候,應當適度。
三、錯誤資源的利用策略
1.敏銳捕捉錯誤資源,讓學生在體悟中學習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有著不可預測性,課堂上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錯誤,而這樣的錯誤又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迸發。因此,教師要獨具慧眼,善于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這樣,錯誤將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例如:筆者在執教Go for it(七下)Unit 5 I’m watching TV.(Period One)時,剛要導入,就被敲門聲打斷了。于是筆者就從此入手自然引出了現在進行時。T:Who is it? Ss: Miss Zhang. T: Are you sure? Is Miss Zhang standing outside?Ss: Yes, she is. T:Oh, you are great. It’s Miss Zhang. She is standing outside. She is standing at the door.Why is she standing there?原來班中有一個“馬大哈”把英語書落在Miss Zhang 的辦公桌上,Miss Zhang 送過來了。等Miss Zhang 離開后,門口一位學生隨手關門,還加了一句I am open the door.筆者隨即抓住機會,T:Oh, no. You aren’t open the door. You aren’t opening the door. You are closing the door.同時又利用 “be + doing”這條線串聯了這位“馬大哈”“walk、sit”等一系列配套動作。這時教室里同學們在“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be doing”的操練。突然發現有個男生正低著頭,趴在桌子上。筆者隨即問旁邊的學生:Can you see JinTao?What is he doing?S1:He is sleeping. T:Is he in the classroom now?S2:Yes. T:Really?Maybe he is in the park. He’s flying a kite with classmates....隨后,筆者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猜測,這樣本堂課的語法教學也就順理成章了。
因此,對于課堂中這些不經意的錯誤資源要有機智地進行捕捉,并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的課堂氛圍,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多向互動,在互動中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2.善意激活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理
新課程要求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資源,并善待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我們期望學生犯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便可爭取明天的成功。”因此犯錯誤應該是學生的一種權利,課堂上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順應”,采用順水推舟的策略,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并采取積極鼓勵的態度和機智靈活的對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以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如筆者在九年級復習動詞專項時,列舉了常用動詞keep/enjoy/finish/mind/practice后跟doing的用法,在課后的練習中有同學出現了keep healthying的短語,經過仔細的原因分析之后,才知道該同學把keep doing的用法與keep clean,look happy,get tired等常用的聯系動詞后跟形容詞的用法混淆了。
于是,筆者腦海中不禁想起在平時練習中學生經常混淆的兩種keep的用法。趁熱打鐵,又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對句子:
1.She kept cleaning the classroom.He kept closing the window .
2.Please keep the classroom clean.Please keep the window close.
這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有的同學說第一對句子正確,那是keep doing的用法,而有的同學說第二對句子正確,還有的學生說都正確。學生的疑惑就在自己的深入探究中走向了最高潮。于是筆者在全班面前做了兩個十分夸張的動作:“Look at me,I am keeping cleaning the classroom.”這時筆者拿起拖把使勁在教室拖。“Look at me,I am keeping closing the window ”一轉身,不停地做關窗戶的動作,引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示范動作形象生動地解釋了keep doing所蘊含的真正意思。這時筆者下了結論:就語法結構而言,這兩個句子都正確,但是clean與close在第一組句子中作的是動詞,所以按照keep doing來理解這一句子在生活中確實“罕見”。只套語法,脫離實際的語言學習是行不通的。而第二個clean與close作形容詞,作賓補,“保持教室干凈”“讓窗戶關著”的理解更常用。
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在互相爭辯、討論中逐步認識到錯誤的根源,得到了解釋,從而讓學生體驗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詩意哲理。
3.精心制造錯誤資源,讓學生在對比中探究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發現的方法就是試錯的方法。”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在易錯的環節上設置“陷阱”,誘使學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維沖突,誘發靈感,產生真知,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的試錯能力。充分暴露學生思維的薄弱環節,使學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認識到錯誤所在,有利于自診自治,提高對錯誤的免疫力。筆者也認為一堂的講解與灌輸不但學生乏味,而且浪費時間。這時可以通過故意制造錯誤,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活動中去比較、反思,最后形成共識。這給學生的沖擊,會遠遠超過教師蒼白的說教。在九年級語法復習課上,筆者強調make sb do sth. 這一用法時反復叮囑了學生要注意省略to之后,又出示了自己設計的兩道選擇題:
1.The boss made the workers _____ in front of the factory for two hours.
A. work B. to work
C. working D. worked
2.The student made money ________ his school fees himself during his summer holiday.
A. pay B. to pay
C. paying D. paid
同學們爭論不已,最后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與解釋,他們恍然大悟。原來筆者制造了一個小小的錯誤,故意把“使得某人做某事”即make sb. do sth與make 其他的解釋混為一談。
因此有些知識只靠講是不行的,有些錯誤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只能在錯誤中對比分析,在錯誤后吸取教訓。一條缺少岔路的筆直大道,會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觸類旁通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矯正失誤和新發現的快樂。
4.迂回延伸錯誤資源,讓學生在質疑中發展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是復雜多樣的,其中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觀點和想法。對這些錯誤,教師可以試著通過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錯誤成為學生思維的起點。
如筆者在執教Go for it (八下)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這一單元中,書面練習關于反意疑問句的回答時,筆者總發現學生的回答在Yes 和No 之間混淆不清,尤其是當出現前否后肯形式的問句時,甚至有時還會出現“Yes, it isn’t.”或者是“No, it is.”這樣的中國式啼笑皆非的回答。此時枯燥的語法講解在中西方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面前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憑著自己十幾年教學的經驗和對該語言的了解,我深刻知道這類疑問句無非是要強調問話人自己個人的觀點,但是答案卻是唯一的事實。那么,在暫時無法給予學生真實語境的情況下,先讓學生以一般疑問句的形式進行改編,再回答,那么得出的答案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如: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先理解成Is it a nice day?學生的回答自然不成問題。于是筆者又舉例Mr Wang’s never been to Canada, has he?——____. He went there on business last week. A.No, he hasn’t. B.Yes, he has. C.No, he has. D.Yes, he hasn’t.隨著語言的不斷深入學習,以后學生自然能明白此類問句在實際生活中的含義。“那么對于這些問句的回答呢?” 學生當場又質疑道“Haven’t you been to the Great Wall?回答是否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觸類旁通,學生豁然貫通,自然提高了靈活運用的能力。
5.巧妙預留錯誤資源,讓學生在反思中提高
當學生出現意外錯誤時,教師當然不應回避或者遮蓋。學生有些錯誤的產生與目前的知識儲備、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關,這種錯誤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但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生逐漸會對這些錯誤有新的領悟,所以,筆者認為對這類錯誤,教師不需要急著去幫助學生糾正,不妨通過“拋磚引玉”,為學生的錯誤留一個“懸念”。這對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如筆者在教Go for it(八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時,T: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一個學生回答說:“I am playing sPs(PsP)at home.”其實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回答,但由于混淆了SPS和PSP,許多同學都笑了起來,令學生的臉上充滿了尷尬。筆者馬上裝作一臉不解的樣子提問了一個笑得最開心的孩子:“Why are you laughing?”“It’s PSP。not SPS!” “I see.But what does‘SPS’mean in English?”筆者進一步追問。這個時候,整個教室頓時安靜下來,大家都屏住呼吸想要聽一聽這個未知的答案。“I don’t know.”“Miss Li doesn’t know either.Let’s find it out after class,OK?”“OK!”大家一下子來了勁。第二天進教室的時候,看著同學臉上自信的笑容和課桌上精心準備的資料,我知道,他們已經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而且是通過自己的努力。
學習的過程是認知的過程,既然是認知的過程,就不該害怕有錯誤。追求滴水不漏、難容錯誤的傳統課堂,讓我們只能仰視,感受更多的無奈。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節”。有了錯誤,師生才能張揚個性,充滿靈性。有了錯誤,課堂才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教師在遇到教與學的“錯誤”時,寬容地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冷靜地分析錯誤起源,有效地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新因素,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引領學生靈活地糾正錯誤,帶領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地從“錯誤”走向“正確”,邁向成功。
參考文獻:
[1]潘瑜.揮起教育的魔棒,讓錯誤資源綻放光芒——學生錯誤資源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開發[J].新課程:小學,2010(07).
[2]張倩.問課哪得鮮如許,唯有源頭錯誤來——巧用“三十六計”深度開發和利用學生錯誤資源[J].論壇集萃,2011(12).
[3]陸秀芬.欣賞錯誤[J].教育藝術,2010(4).
[4]陳德輝.教師的資源源于你的錯誤[J].現代閱讀,2011(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蓬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