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發動機,它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傾向。學生只有在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才能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因素,并積極投入學習活動,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從小學品德教學實際出發,通過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生興趣;激勵性教學評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影響下,學生才會表現出高漲的學習情緒,積極主動地認知新事物。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充分感受思想品德知識的魅力和應用價值,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積極思考。那么如何讓小學品德教育充滿趣味呢?
一、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為趣味教學打基礎
如果將一堂課比喻成一場戰役的話,那么課前備課就是戰斗之前的備戰階段,如果一場戰役沒有制訂充分的戰術策略,做好充分的戰術準備,那將會必敗無疑。因此,在課前積累“快樂”素材,是“快樂”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摒棄單一乏味的教學手段,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教師,切忌在上課時臨時抱佛腳,胡亂編排幾個故事來應付學生,而是應該在上課之前,通過網絡或電視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趣味故事或實例,拿到課堂上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搜集素材的途徑多種多樣,需要教師形成積累的良好意識,并從日常生活入手,正所謂“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們要善于觀察,發現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學素材,使其為課堂教學服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育應從小學生開始抓起,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就變得尤為重要,教師本身就應熱愛生活,善于發現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將抽象的道理生活化、簡單化,只要教師肯用心付出,用心留意,就一定能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為學生搜集廣泛的“快樂”素材,全面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二、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并在其親身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從中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促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鼻榫硠撛O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是實施知識教學的主要陣地,提高小學品德教學效率的關鍵環節在于設計適當、有效的問題,刺激學生的“快樂”神經。教學實踐證明,有效的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應將“教”和“導”分開,教的重點在于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導的重點在于疏導學生的心理和思維,誘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所提出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
2.創設趣味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努力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我長高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從家中搜集以前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鞋帽,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試穿。這時,課堂氛圍非?;钴S,學生也在活潑興奮中感覺到自己的成長。通過這種方式,喚醒了學生童年的記憶,激發了他們的原有知識體驗,使他們進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并回憶起很多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情。于是,生活中的某些場景、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等情景,猶如一股股暖流流淌到學生心里,在無聲無息中澆灌了學生的心田,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情感體驗。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基礎,無論學什么、做什么,喪失了興趣,將步步難行。皮亞杰曾說過:“如果懷揣著興趣去做事,那么他將會超越自己耐力的極限,超越自己。”學習不是逼迫學生被動接受,而是要讓學生將學習看成是大人們給自己的禮物,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知識的魅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品德知行的統一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要聯系教材和生活,把握時機,圍繞教材開展與生活相關聯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把握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以豐富多彩、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活動為教育的立足點,優化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明理、導行,讓學生敞開心扉,暢游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收獲積極情感的體驗,享受成長的快樂。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將眼光從狹小的書本轉移到更廣闊的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釋放自己的想象力,激發自己的創造潛能,一顯自己的身手,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例如,在“在愛的陽光下”這一模塊中,為了讓學生走出課堂,身體力行,我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型“作業”,取名叫“愛的回報”,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父母說一聲“我愛您”;在家做一次家務;對護送同學們過馬路的警察叔叔說一句“謝謝叔叔”;為曾經幫助過你們的人制作一張“感謝卡”;做一次義務勞動。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對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培養學生感恩社會,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懷,提高個人的道德水準,也提升了社會的整體道德高度,為學生的健康快樂、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四、用激勵性教學評價,讓學生體會到快樂
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著無窮無盡的創新潛能,創新思維意識都存在于他們的頭腦中,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創新潛能,保護和拓展學生的獨創精神。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賞識,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贊美和表揚,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和微笑的肯定,對于他們來說也是莫大的動力。因此,教師應采用激勵性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快樂激勵,可以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創造性天賦,激發學生進一步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當然,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就好像一部好的劇本,如果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導演等于白搭。因此,教師應把握好“快樂”教學的尺度,如果將“快樂教學”演變為混亂的課堂,脫離了教師的把持和掌控,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無效的。
總之,讓小學品德課充滿趣味,不但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加奮發圖強,因此,作為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興趣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重要意義,靈活采取教學方法,讓品德與社會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參考文獻:
[1]高利佳.如何構建有效的小學品德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4).
[2]朱家軍,劉永兵.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J].新課程:中,2011(01).
[3]王佩蘭.培養學生興趣 提高教學質量[J].甘肅教育,2009(02).
[4]盧方欽.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小學教學版,2008(08).
[5]陳常清.淺談思想品德課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J].新課程:教研,2010(10).
(作者單位 李艷鳳: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三新學校 徐顯祥: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