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當今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針對農村中學數學教育的薄弱環節,結合實際,提出一些見解,其中包括如何創設適合學生的教育背景、數學活動教學的特點和嘗試,并進行調查分析。
關鍵詞:背景;活動教學;農村中學;特點;嘗試;調查分析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把教育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農村中學的學生往往性格內向,不善于言辭與表現,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當然就更不善于合作。家長多數是文化程度不高或文盲,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樣教育兒女,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處處顯得被動,對教師的依賴性太強,很難體現出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性與自主性,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完成任務,隨便湊點內容寫幾個數據交差了事,研究性學習缺乏嚴肅性和科學性,缺乏研究的品質和精神。所以,教師應多與學生交流,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題或是農村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與生活等密切相關。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數學活動教學便是適應農村中學數學教育的一種方式。
一、活動教學提出的時代背景
活動教學既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形式,更是帶有新質的一種教育教學主張和思想。我國現行教育種種弊端在實踐中集中體現在課堂教學:學校重視學生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活動與生活;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和創新;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只是作為一個被動的“認知體”而存在。學生的認識發展存在極大的局限,這種現狀是與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極不適應的,同時更難以滿足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主體性、創造性人才的要求。
要切實改變學生被動發展的處境,實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就需要對當前的課堂教學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活動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試圖對現行以知識本位、教師中心和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過程的根本變革,以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真正活力。
二、數學教學活動的嘗試
作為教師,要讓課堂上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必須把寬容、微笑帶進課堂,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了較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學生才會體現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課堂活動教學才能順利開展。下面談談自己在課堂活動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動手操作,動腦猜想
在給學生講解幾何“圓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間的關系”這一課時,在推導定理的過程中,課本上多次提到邊與邊、弧與弧、角與角的重合問題,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內容,在課前我要求學生用紙準備兩個等圓,準備好剪刀。
我自己也同樣做好準備,在上課時,我們共同在準備好的圓上剪下兩個相等的圓心角(如下圖),將兩個扇形拼在一起,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重合,然后再分別沿AB、A′B′剪下,得到弦AB=A′B′,再分別沿OE、O′E′剪下,得到OE=O′E′,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得出的定理結論,學生的印象很深,而且也覺得輕松,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性,學生真正起到了主體作用。
2.提出問題,發散思考
隨著幾何學習的深入發展,作為教師必須教會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推測結果,這也是課堂活動的教學目的。下面,通過對一個例題的講解,達到引導學生思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是△ABC的外接圓,弦AB=AC,ME是過A的⊙○的切線,P為AB弧上一動點(與A、B不重合),PC與AB交于D,連AP,延長BP交EM于E,是否存在點P,使△AEP∽△CDB?若存在,確定P的位置。
我采用下面幾個提問步驟與學生進行分析:
(1)全班學生大聲齊讀題目,了解題意。
(2)請學生一個一個回答圖形中有哪些角相等?哪些線段相等?學生很快找到∠APE=∠ABC。
(3)提問:要使△AEP∽△CDB,還需哪兩個角相等?學生又開始從圖形上找,通過學生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得出只要證明∠EAP=∠DCB。
(4)提問:∠EAP、∠DCB又分別是什么角?學生從圖上看到∠EAP是弦切角,∠DCB是圓周角,只有它們所夾或所對的弧相等,才能使它們相等。
(5)提問:弧怎么才能相等?學生很快就知道P應該在中點上。
除此之外,在課堂上我講解其他的練習時,經常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讓學生在講臺上給全體同學講解自己的獨特見解,再在同學的掌聲和贊賞的目光中回到座位。學生自我的價值得到了體現,學習的勁頭也就更足了。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思考。另外,還可以采用專題講座,專題講座的內容主要結合課程內容的學習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介紹數學史、數學方法、數學名題、解題方法等等。在活動課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制作一些數學模型,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懂得應用數學原理解應用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還可以采用舉行數學競賽、學生自學等活動課方法。
三、采用數學活動教學的效果分析與評價
在數學課堂活動教學中,由于注意引入活動教學的策略,學生的參與面、活動的層面更為豐富,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加強,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日益增強,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根據數學活動課的特點和原則,活動課的評價應重點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以全面評價為基礎,我采用了A、B、C三個等級賦值,評價結果列入了學生成績冊。評價方案如下:
以上是我針對數學活動教學在一年對所任教的88名學生的調查分析,顯示全體學生知識面得到拓寬和動手動腦能力增強,特長得到發揮,平時考查明顯優于未實施活動教學的班級,平均分每次高于其他班10分左右,優秀率高于20%左右,在校參加數學競賽的20名學生中8名學生獲得一等獎和10名學生獲得二等獎、三等獎。對此學校給予活動教學充分的肯定,也使學生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戴立山,歐陽才,肖道生等.活動課程教學技法.1版.南方出版社,2000-06.
[2]孫大志.培養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中學數學,1997(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