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抽象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其在情境中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形成策略;解決問題;體現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情境是小學生樂于投入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下,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小學階段的“解決問題”教學,就是要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經歷觀察、分析、操作等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數學問題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和已有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比較難以理解和接受,而對自己熟知的生活場景卻非常了解并樂于投入,針對他們的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的難度就會隨著學生的投入而降低,學習中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那么,學生喜歡的情境從哪里來呢?我認為,教材上的主題圖就是最好的學習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很好地利用主題圖來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巧妙并恰當地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直觀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提供生活情境、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學習。例如,我在進行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時,結合具體內容,先將主題圖以多媒體課件或學生表演的動態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再通過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在動態情境下,學生能很快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情緒高漲、興趣濃厚,較好的理解了題中的數量關系,為下一步探索方法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深入情境,在學習中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材,注重通過情景的展示,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體驗中aa3yL8VRSrjJWt0zWgMyDRbs0Hdm9Ft+/GWqeWzz+lI=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教師要恰當設計聯系生活實際的生動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在開放的課堂中經歷互動合作、探究實踐的學習過程,輕松愉悅地獲取知識。例如,在上面的課例中,既要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量關系,又要讓學生在比較、反思、梳理中學會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最終達到正確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注重已有生活經驗的再現,讓學生在情境中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會閱讀生活、應用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經驗,抓住生活契機引導學生學會關注數學、引領學生自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解決應用數學知識,例如,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減法”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的活動場景,活動中,我有意識地把不同的商品標價定為小數,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的角色進行購物活動,并由雙方共同計算“顧客”所購買商品的總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體驗商場購物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小數的加減法。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活動讓學生有了自主體驗的機會,并從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快樂。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嘗試,使我深刻體會到,設計精彩的學習情境,會讓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參與意識更強烈,對于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再現,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無限樂趣。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自覺轉變教學意識與水平,用我們的勤奮和智慧,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會在生活情境中探索創新、在有效互動中解決數學問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 新疆石河子一三四團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