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空白,是作者無意或有意留下的,沒有寫明,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蘊空間。語文閱讀教材中的這種“空白”,正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加以填補的契機和空間,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內涵及作者意圖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富有鮮明個性的深刻理解。
關鍵詞:挖掘文本;引導學生;語言空白
這種“空白”,正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加以填補的契機和空間。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本“空白”填補練筆, 這是教師引導學生于文本無字處體會作者的思想,這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這樣帶動的是學生真實的感悟和思考,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一、想象語言空白,引導讀入文本
課文作者的思想不僅可以通過字面來表示,也可以隱蔽于文字的“空白”處。
如《草蟲的村落》中“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著這群好奇的小甲蟲,你會如何向它們講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在這里,許多地方留有想象的空間,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巧設練筆的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那奇異的想象得到馳騁。
二、挖掘閱讀空白,促進與文本的交流
善于借用空白處,擇要地讓學生憑借語境展開想象,進行填補,既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豐富,又是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如教《給予是快樂的》時,引導學生讀“背弟弟“這一細節時,要求將感受到的哥哥形象通過語言描述出來。“輕輕蹲下”、“興奮地說”、“一手托住弟弟的背,一手拉者弟弟的手”、“锃亮”、“嶄新”等一系列細節將這一語言空白處描繪得真切、感人。學生在文本中生成的感悟、情感在這一空白的挖掘之下得到了交流,練習了表達,深化了理解。
三、描繪情境空白,提高審美情趣
《九寨溝》是一篇介紹旅游勝地的文章,學生和“九寨溝”的距離相差甚遠,老師可以播放畫面,引發學生展開想象:“什么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問題?”學生紛紛描繪著他們眼前的多姿多彩的畫面,從中感受到了學生的興奮。接下來的教學,就在這樣的氣氛中進行,整堂課學生都是興致盎然。他們主動的閱讀,體會、感受著文本,也超越著文本。
四、借助插圖空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在《音樂家揚科》一文的教學中,緊扣“揚科跪在食具間仰望小提琴”這一插圖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閱讀中。接著,又回到插圖上:揚科為什么跪在小提琴面前?他把雙手伸向小提琴想干什么?圖文相襯,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帶著情感與文本得以交流。他愛音樂,在這強大的力量的驅使下,寧愿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換,他情不自禁地來到食具間,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結果換來了一頓毒打。最后,再次回到插圖上:為什么僅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就換來了這樣的幾次毒打?從揚科的悲慘結局中揭露了什么?這樣,學生水到渠成地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解決了課文最后的難點。
五、注重閱讀空白,進行閱讀拓展
學完《北京的春節》后,啟發學生回想自己和家人其樂融融地度過春節的情景,并結合《同步閱讀》將記憶中的春節情景描繪出來。這樣的想象練筆,有主題,有生活積累,學生樂于練寫。
綜上所述,每個教材都是一個點,一個能帶出無數線和面的輻射點,這點中蘊含著各種空間和學生無窮無盡的潛能,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上,善挖文本空白點,有效地利用文本的空白點。那么,作者在這經意與不經意間留下的“空白點”,確實可以成為我們語文課堂上的“點睛之筆”。
(作者單位 浙江義烏經濟開發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