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很多學生卻害怕寫作,沒有內容寫,或有了內容也不會寫。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掌握寫作的方法,不善于觀察生活,不會構思,不善于表達所致。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有效的作文指導。
一、重視閱讀
閱讀不但可以開闊思路,豐富寫作材料,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規律,學習寫作方法。閱讀就是在課堂上老師借課文為例子,教會學生說話和寫話。要寫好作文,必須重視學生的閱讀。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識字,積累詞匯,掌握句型、句式,熟悉課文內容,了解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閱讀課不僅讓學生知道課文講了什么,更讓學生知道作者是如何表情達意的。這些知道的積累都是在為習作做準備,所以說閱讀是積累,是體驗,也是走近寫作的重要途徑。
課本中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而且篇幅較短,也易于學生背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用或仿用文中精美句段豐富習作。除了課內閱讀,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重視課外閱讀,并為學生介紹一些有益的課lLdRPfKBbtsZx61ZdjBrGYaic2EQUYSblevyO/PEiXI=外閱讀書目。教師要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閱讀體會,使課外閱讀變成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在為寫作做準備。真正做到勞于閱讀、逸于作文。
二、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在日常習作中讓學生嘗到寫作的樂趣。首先在寫作內容上開放,不過多地限制寫作內容,讓學生“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其次,針對學生的每次練筆,教師要少批評多鼓勵,讓孩子嘗到習作帶給自己的快樂,對寫作充滿信心。最后,在日常寫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不說空話、套話,讓孩子們學會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日久天長,學生在老師的鼓勵與引導下會逐步走上習作之路。不以篇幅長短論優劣,及時肯定學生習作,加上教師有針對性的評價,能有效指引學生走上習作之路,伴著教師的鼓勵,學生就會覺得寫作之路并非是“山路十八彎。”
三、貼近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老師切忌用單一乏味的形式要求學生寫作,這樣非但寫不好作文,還可能會使學生從此害怕作文,厭惡寫作。因此,習作內容應該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即作文,作文來源于生活。寫作教學只有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才能易于動筆,才能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比如:四年級學生在寫《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表達內容時,我讓學生到田野里去觀察,到樹林中去尋找,鼓勵學生走近大自然,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再如三年級學生在寫《美麗的夏天》、《我眼里的秋天時》,我將寫作時間調節到與實際自然景色相吻合,這樣學生眼里看到了真實情景,也就能較容易地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總之,不管是學校學習,還是課外活動,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事物,用作文的目光留意周圍的一切。只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才能讓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四、尊重學生
學生的習作是他對生活的獨特見解,教師不應該主觀武斷,不分青紅皂白妄自加以刪改。不要輕易改動孩子的每一句話,畢竟那是他們自己要表達的內容。
記得一次學生在寫《蜜蜂和蝴蝶》這一作文時,一個女孩寫的作文是對蝴蝶大力贊許,卻將蜜蜂批評得體無完膚。行文流暢,將對蜜蜂的厭惡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尊重她的意愿,并在班級里范讀了她的文章。鼓勵同學向她學習,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會打動讀者。學生的話語是她最真實的感悟,因為我們的不理解就進行的刪改,可能就改變了他們的初衷。所以,當我們決定要刪改習作時,最好也向學生問個為什么。教師要當好伯樂,盡力發現每篇作品的亮點,大加贊賞,相信在老師欣賞的目光里,每位學生都是千里馬。
五、重視寫法
記得有位老師曾說過:“假如我們只顧讓學生多寫,而不講寫作的方法、要領,學生哪怕是天天寫,也未必能夠寫出好文章來。”我認為,習作教學是不能忽視寫法滲透的。教師對學生寫法的指導,必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運用具體的習作,讓他們通過實踐、討論交流,剖析比較來掌握。
總之,寫作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動筆的欲望;寫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筆有了源泉。教師的恰當引導與鼓勵,一定能使學生的習作之路風雨無阻。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新發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