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血脂異常呈現出“三低一高”的局面:低知曉率、低檢測率和低達標率,但發病率高。有數據顯示,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達標率為50%,很多人難以降至理想值。其中,高危和極高危患者的達標率更低。但恰恰是這類人,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極大。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說,造成達標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患者沒有采用積極、合理的藥物治療。
血脂異常的致病機理很多,目前較明確的,包括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增加和其在小腸吸收增加。他汀類藥物能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但與此同時,人體腸道會防御性地多吸收膽固醇。如此一來,功過相抵,膽固醇水平下降有限,醫生不得不加大用藥劑量。
因此,對于需要強化降脂,或是單用他汀類藥物降脂幅度不理想的患者,治療應“強強聯手”,聯合運用他汀類和依折麥布。這好比治理沙塵暴:他汀類藥物能阻止膽固醇形成,如同“植草”,防止水土流失、形成風沙;依折麥布可以阻擋膽固醇吸收,就像是“種樹”,以攔截呼嘯而來的風沙。這能避免大劑量單一使用他汀類藥物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
一般認為,“有效”的降脂方案應該在用藥4~6周,使總膽固醇水平降低2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至達標,或降幅超過50%。且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少,不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如果效果不明顯,就要考慮加量、換藥,或聯合用藥了。若經治療,血脂已降至正常或達標,就需要繼續按此劑量用藥。除非血脂已降至很低,一般不減少藥量。長期連續用藥時,每3~6個月復查血脂,同時檢查肝腎功能和測肌酸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