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已進入信息傳播時代,突發事件具有傳播迅速、影響廣泛等特征,同時,也存在隨意性、片面性、虛假性的問題,極易誤導社會輿論,引發輿情危機。形成虛假輿情的客觀原因主要是,信息發布人掌握情況偏頗,以管窺豹形成誤解和人為故意造勢等。在主觀上則存在當事方故意封鎖信息,設置報道障礙,使得信息發布緩慢;輿論應對方面沒有力度,傳播技巧過于單一等方面。所以,作為突發事件的當事人和處置應對部門應該盡快改變陳舊的應對觀念,與媒體聯動及時主動公開信息,與網民有效互動,引導社會輿情,形成主導輿論。
【關鍵詞】突發事件 虛假信息 應對策略
大眾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大繁榮的時代,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如何正確的傳播突發事件不光是各類新聞媒體需要研究的新課題,同時也是各級政府部門及肩負社會搶險救援應對突發事件使命的公安消防部隊所面臨的新課題。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影響,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社會安全事件。按照《消防法》的規定,公安消防部隊除防、滅火等職責之外,還具有應急救援的責任。在眾多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社會安全突發事件中,消防部隊首當其沖成為事件的“主角”。因此,公安消防部隊在應對突發事件,正確引導輿情方面,負有重要責任。
一、網絡時代的突發事件具有傳播迅速、影響廣泛的特征
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得突發事件的傳播更加快捷、影響更加廣泛。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分析:2009年發生的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中,由網絡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就高達23件。網民以新聞跟帖等形式形成大眾化的網絡輿論,成為事件發酵的主要推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其中2.26億網民瀏覽網絡新聞,1.55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2.4億網民使用微博和QQ群。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壟斷地位,日漸成為新聞播報、傳播的主流,產生驚人的社會影響。
二、網絡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
據央視網2013年4月9日報道:陜西西安、安徽阜陽、貴州貴陽、福建寧德等警方對利用個人網絡空間、微博和QQ編造散布虛假禽流感信息人員依法予以刑事拘留。由此可看出互聯網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廣泛、深入地發布新聞信息,推動社會進步,也可以編造虛假新聞迷惑公眾,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大家對媒體的關注程度要比平時大得多,突發事件發生進程中,當事方有責任為了公眾的利益通過媒體發布、傳遞正確的新聞信息并積極引導輿論。因此當事方在媒體方面的應對策略,直接影響到整個事件的發展及對事件的處理。
虛假新聞的產生除有人片面報道和刻意假報的原因之外,還有就是當突發事件發生后,當事方在“捂蓋子”思維的支配下信息發布遲緩,輿論應對不力,甚至封堵信息,設置報道障礙,從而錯失了最佳的信息發布時機,更談不上正確引導輿情了,大大影響了公信力,使得網絡輿論發酵和爆發以致輿論失控。
三、突發事件的媒體應對策略
轉變應對觀念,及時主動公開信息。在應對突發事件信息發布問題上,國務院曾專門制定了詳盡的法規政策,對突發事件中的新聞發布、輿論引導和媒體管理工作做了詳盡的規范。這些法規政策為突發事件媒體應對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支持,目的就是要求主動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渠道發布新聞,通過授權發布、散發新聞稿、組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舉行新聞發布會等形式發布信息,方便社會公眾及時了解事件真相。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基于當下媒體環境提出了“黃金四小時”原則。“黃金四小時”是對新聞發布的及時性的要求,政府要第一時間發聲,做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
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掌握輿論主動權。2011年2月3日零時13分位于遼寧沈陽市和平區青年大街的皇朝萬鑫國際大廈發生火災。遼寧省消防總隊立即啟動跨區域滅火救援預案,迅速調集增援力量,火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就此突發事件及時溝通權威媒體,及時發布準確火場情況信息。4日1時05分,中國新聞網對這一情況及時、準確地予以報道,正確地引導了輿論,掌握了輿論的主動權,實現網絡輿論良性循環,有效消除公眾非理性、情緒化表達帶來的消極后果并及時掌握網絡輿情動態。
加強媒體聯動,形成輿論引導合力。2012年8月4日,由于暴雨的襲擊,致使遼寧本溪地區局部暴發山洪。本溪消防支隊啟動緊急應對預案,組建多支救援突擊隊深入重點地區搶險救援。在本溪市南芬區思山嶺鄉一個廠區被洪水圍困,5名夜班職工生命危在旦夕……本溪消防特勤官兵幾次試圖用沖鋒舟強渡洪水實施救援,怎奈洪水湍急,救援失敗。最后消防特勤官兵利用高速公路高架橋與百米外廠房的高度落差,運用拋投器將繩索拋擲百米之外的廠房大門,架設了一道“生命之橋”。隨即消防特勤官兵攜帶救生器材,運用繩索降至廠房內,協助被困人員系好救生繩,在全體官兵的努力下,5名被困人員依次被解救。
事件發生之時,本溪消防支隊立即啟動突發事件信息發布預案。與中央電視臺取得聯系,引領央視記者及時趕到救援現場,全程采訪救援過程,利用衛星傳輸設備,及時將現場情況向全國報道。央視網絡也同時進行了報道。消防新聞發言人和媒體聯動,形成輿論引導合力,加之網絡發布迅速,使得很多受眾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如實的信息,這對于形成健康的網絡輿論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盡可能地多發揮網絡媒體的強項,使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取長補短,盡可能地讓受眾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到突發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不用胡亂猜測或聽信謠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失。
總之,目前我國媒體已經越來越具備應對突發事件報道的能力,國家的法規政策為突發事件媒體應對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支持,相信以后我們會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不斷完善,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①陸香、畢子甲,《牢抓“重大突發事件”打造新聞傳播品牌》[J].《現代傳播》,2007(5)
②林愛珺,《5·12震災報道與信息公開》[J].《新聞記者》,2008(6)
③杜正艾,《當代突發事件發展態勢芻議》[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5)
(作者:遼寧省本溪市公安消防支隊)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