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記者要以獨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去觀察生活,要善于思考和聯想,把觀察到的感性素材上升到理性認識,捕捉到別人感覺不到的信息。通過對人物、事件、細節的采寫,表達出精髓,反映出不平常故事。通過和人物的交流體會人物內心所想,尤其注重細節性和故事性。好的新聞要能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關鍵詞】新聞采寫 細節 故事
只有能感動讀者的新聞才有生命力。但是要采寫出這樣的新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觀察生活,捕捉新聞素材,提煉新聞主題,通過細節生動形象地反映人物風貌,展現時代精神,寫出感動讀者的好新聞。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就如何采寫感動讀者的新聞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善于抓住感人素材
一般而言,能不能寫出好稿,寫出的稿子能不能感動讀者,素材很重要。找到好的題材線索,就成功了一半。我國宋代學者朱熹有句名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五彩繽紛的生活,為記者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怎樣才能變成寫作的內容呢?這就需要借助于對周圍事物認真仔細的觀察,反之,便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生活中的素材也就不可能變成寫作的內容。因此,記者要做一名善于捕捉生活中感人素材的優秀“攝影師”。
觀察是寫好新聞稿的前提條件,記者要具有良好的觀察力。觀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實踐和觀察訓練。只有在觀察生活時做到細致入微,寫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觀察生活還要善于思考和聯想,把觀察到的感性素材,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
記得有一次,我從市公證處那獲得了一個線索,一位男市民積極為自己的堂弟捐腎,于是輾轉聯系上對方。剛開始,對方說他沒有空,于是我問他什么時候有空,第二次打電話過去。誰知第二次他又沒有空,于是我再次約定時間又打。如此反復,我明白他不是真的沒有空,而是不想接受采訪。但我敏感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好素材,于是并不放棄,依舊堅持?;蛟S是我的堅持感動了對方,他終于答應接受采訪,于是我寫下了《公證處前演繹人間真情 要為堂弟捐出一個腎》的稿子,引起一定反響,獲得好評。
前不久,醫院感染科的醫生打電話來,說醫院一位病人因酒精性肝硬化嘔血住院,搶救急需輸血。他是RH陰性O型血,俗稱“熊貓血”。在這危急關頭,一位同樣血型的好心人答應幫忙,挽救了一條生命。于是我立馬前往醫院,與感染科、中心血庫和捐血者本人取得聯系,深入采訪,寫下了《醫生搶救及時,志愿者捋袖獻血 “熊貓血”患者轉危為安》的稿子。
二、通過細節描寫寫出感人的新聞
細微之處見精神。只有通過細節描寫,才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人物。尤其要抓住那些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因為它是文章感人因素中的精華。
67年前的一個風雨夜,一位帥氣的年輕人看著襁褓中的孩子,向一旁的妻子深情告別,走進風雨中。誰知這一走,就沒有回來。這個細節,是年初我在海影新村509幢采訪陸飛鷲的遺孀、百歲老人施占玉時所了解到的。聽媳婦陳慧珍講起陸飛鷲的故事,施占玉凝望掛在墻上的陸飛鷲年輕時的照片,默默不發一語,只是輕輕地嘆息著,讓我深刻體會到老人對陸飛鷲的一往情深。
施占玉的兒子向我講述了當年的動人情節。陸飛鷲不幸被捕后,施占玉曾傾盡家財,用盡關系多方營救,未果,只換來在丈夫行刑前去監獄見他最后一面。陸飛鷲叮囑施占玉:“我是為革命犧牲的,你不要牽掛我,好好帶大兩個孩子?!笔┱加窈瑴I答應了。丈夫犧牲后,為了這句囑托,年僅32歲的施占玉開始守寡,艱難地帶大兩個孩子,大半個世紀過著并不容易的獨身生活……
革命者的感情總是深沉而又含蓄的,然而這種風雨中的患難之情也是最感人的。我在動筆前被他們的夫妻之情深深感動了。革命先烈為了信仰不惜犧牲生命,然而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情,也有著和普通一樣的細膩情感,這些不為人知的一面就需要我們記者用筆展現出來。這次寫稿對我而言同時也是一次提升,讓我領悟到寫稿子要有細節,要有故事,不能單純說教,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三、通過采訪對象的語言表現人物的個性
有人說,個性,是人物的心理與精神特質。個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的確,個性表現在人物的言談、舉止、氣質、觀點等方面。人物的內在精神,正是通過其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的。抓不住人物的個性,就會千人一面,萬人一腔。抓住了個性化的言語、動作,就會形象凸現,使人物活起來。新聞人物常常是知名人物,但不知名人物往往也有新聞因素,關鍵是要在他們平凡的事跡中發現不平凡的閃光點。
采訪時要注意尊重采訪對象的個性,采訪和寫作要盡量保留談話的本來面目。要將那些重要、深刻、清楚、有較高新聞價值的語言寫進文章之中。
在東灶港某村莊荒無人煙的角落里,坐落著一棟黃色墻面、不太起眼的平房。平房附近沒有別的建筑,顯得特別落寞孤清。在這里住著一群容貌畸形、長相恐怖的人們,他們就是麻風病人。病人姜如芝雙目失明,眼睛凹陷發紅,皮膚黝黑,頭發稀疏,腿部潰瘍,身上散發出陣陣臭味,仿佛《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在她的身旁,一個中等個子、其貌不揚的男子正在為她換藥,他就是麻風病人的守護者李廟林。對于別人聞之色變的麻風病人,多年來他照顧有加,對此他說:“他們很可憐,沒有家人。我呢,父母、丈人、丈母娘都不在了,就把他們當父母養著。只要我身體允許,一定好好照顧他們,直至養老送終。”他質樸的話語深深地感動了我。
第一次采訪李廟林時,未能暢聊。于是我又去了一次,誰知這次去卻撲了個空,李廟林有事不在。他沒有手機,聯系不上,我便采訪了村里和他熟識的人。第三次去東灶港,我終于找到了他。在寫這篇稿子時我突破了自我寫作模式,通過和人物的交流體會人物內心所想,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他的精神,這篇稿子獲得了中國縣市區域報新聞獎等獎項。
四、富有藝術感染力
新聞稿也應該賦予它藝術的魅力,在真實的前提下,應該寫得活,寫得美,寫得生氣勃勃,富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記得我在老街大同街采訪時,采訪對象是一位照相館的老板,當時他站在照相館門口接受采訪,吸引了一批市民,聽說我要了解大同街,大家七嘴八舌地講起來,聽其描述,大同街不光是條古街,還是條優美的街。于是,當我寫稿時,我放開自己,把自己深深地融進角色,成為那個時代的人,汲取《雨巷》的靈感,仿佛在一個雨后,撐著油紙傘行走在這青石板鋪地的老街上……詩的時空交替,電影的蒙太奇,音樂的旋律、節奏,繪畫的透視……寫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賦予作品春天般的美感和生命力,一篇通訊稿《這兒曾經青石板鋪地商肆林立 大同街是個悠遠的傳說》一氣呵成。這篇稿件也得到了業內同行的肯定。
參考文獻
①孫瑋,《善于觀察 積累素材》[OL].山東教師教育網
②盧雪群,《做一名善于捕捉生活中感人素材的優秀“攝影師”》[OL].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③《細節里的感動——小議〈合格〉》[J].《故事天下》,2012(4)
④薛虹、張輝,《做好人物專訪的幾個要素》[J].《新聞傳播》,2006(6)
⑤張憲,《追著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去寫》[OL].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⑥《專訪與新聞特寫》[OL].道客巴巴
⑦金俊,《“四季歌”如何唱出新意》[J].《新聞實踐》,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