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犯罪新聞報道出現了一些失范現象,致使本應嚴肅、準確的犯罪新聞出現了娛樂化現象,還產生“暴力誘導”“媒體審判”等消極影響。本文以“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為例,考察犯罪新聞報道失范的表現,并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犯罪新聞 “富二代” 失范 規范
法制新聞報道對提高民眾法律知識水平、監督社會環境、推進法治社會進程與構建和諧社會功不可沒。但近年法制新聞報道出現了一些失范現象,這在“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中有較明顯的表現。
一、“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概述
犯罪新聞是法制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人們習慣把媒介對新近發生的真實案例的發生、偵破、審判處理等信息的報道稱為犯罪新聞報道。犯罪新聞通過對案件和處理結果的披露,向受眾提供罪與非罪的區分,幫助受眾了解犯罪行為的危害,這有利于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和增強法制觀念,也是對民眾進行警示和法制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犯罪新聞報道為受眾揭開犯罪的案前幕后真相,深得受眾的喜愛,成為各類媒體推崇備至的報道類型。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犯罪報道的量與度,就會適得其反,媒體過多地或過于集中地報道犯罪新聞,會使公眾對類似犯罪變得敏感,會對犯罪當事人群產生不良印象,甚至會出現對他們的“妖魔化”,媒體對“富二代”犯罪新聞的報道就產生了這種現象。
“富二代”一詞首先出現在《魯豫有約》欄目中,是指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們的子女,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經過2009年“胡斌案”后,媒體開始熱衷報道“富二代”的生活習慣、違法犯罪行為,使“富二代”不僅是一類人群代稱,而且是對富人子弟群體帶有主觀偏見的一個符號。“胡斌案”后“富二代”犯罪更是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與富人“炫富”和窮人“仇富”的社會心態不無關系,這也與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不無關系,媒體的行為因此遭到詬病,媒體報道的客觀、公正、平衡的精神也遭到了質疑。“富二代”是一個復雜而特殊的群體,應客觀地具體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二、“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的失范表現
從“胡斌案”一直到最近的“李天一案”,“富二代”概念被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媒體對“富二代”群體犯罪行為的揭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犯罪新聞報道還是存有一些失范表現:
1、報道標簽化負面化
綜觀媒體關于“富二代”的報道數量,負面標簽還是多于正面標簽,這表明媒體在“富二代”問題報道上的總體傾向。貼標簽有利于報道者把事件當事人清晰地呈現給受眾,符合新聞報道的簡潔性原則,但是“富二代”這個標簽所包含的巨量信息,涵蓋的群體范圍大,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還可以達到煽情目的,報道“富二代”問題不但可以提高閱聽率,而且還能迎合受眾獵奇的心理需求。“富二代”在中國當下語境中有多重內涵,這個符號有著特定的所指,犯罪的“富二代”只是其部分而非全體。媒體以縱情揮霍的生活狀態和形象報道“富二代”,容易刺激公眾的神經,也容易刺激公眾“仇富”心理。“富二代”犯罪新聞刻畫的應是少數“富二代”存在的劣跡,如果標簽化負面報道則放大了報道指向的群體,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媒體對“富二代”犯罪案例的過多報道,使“富二代”這一群體日漸標簽化負面化。
2、新聞報道標題有主觀傾向性
新聞快餐化的傾向使新聞標題制作發生了新的變化。很多新聞報道在標題上下足了功夫,“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更是如此。實題和虛題是新聞標題的兩種主要類型,法制新聞報道一般采用實題型,其最大特色就是直觀明了,但不能有主觀性,一旦報道者有主觀因素加入,可能引發“媒體審判”等消極影響,這對受眾和當事人都是不公平的。媒體在報道“富二代”犯罪的新聞標題中,卻屢屢有主觀傾向性的發生,不少報道者喜歡在新聞標題中突出當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就是一例,如2012年3月某媒體一則關于“富二代”報道的標題《“富二代”開豪車搶劫路人被捕 其父一本存折有千萬存款》,該標題強調了犯罪嫌疑人的家庭背景或財富,有吸引受眾眼球之嫌。再如2010年某網站在“藥家鑫案”報道中用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學生肇事后捅死女子 家境殷實或面臨死刑”同屬此例,標題中使用“家境殷實”來表示藥家鑫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形成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地位懸殊,引發社會輿論一邊倒現象,藥家鑫也為此被貼上了“富二代”的標簽。“或面臨死刑”的結論,無疑加入了報道者的個人主觀感情,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含有“媒體審判”色彩。
3、犯罪細節描述過度,有誘導犯罪之嫌
犯罪新聞報道的正文是主體,包含的信息量最多,是受眾了解整個犯罪新聞事件背景、過程和結果等的關鍵。如某商報一則報道《用“淘寶網假鏈接”施騙 其中一個犯罪嫌疑人竟是“富二代”》,該報道主要內容是說警方如何將網上淘寶假鏈接盜竊犯罪嫌疑人抓獲,并對兩位當事人走上歧途的經歷進行了解析,“沉迷網絡游戲,網上購買游戲點卡時被騙,心里不服氣,決定找位高手詢問操作方法……”文章還披露兩個犯罪嫌疑人的年紀和生活背景,“都是90后,一個是家境富裕為尋求刺激的‘富二代’,一個是來自農村的留守兒童。”總體而言,這算是一篇不錯的報道。但是傳者沒能把握好“度”,對犯罪細節描寫過度,對兩人犯罪細節的詳細描述有誘導犯罪之嫌。文章把兩人如何利用詐騙網站的管理后臺生成假鏈接,如何獲取受害人的淘寶賬號和密碼等細節展露無遺。對模仿能力強的青少年來說,特別是對有潛在犯罪意識的人,看到這些描述難免不受其影響。
“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出現失范現象,既與媒體間激烈競爭追求眼球經濟的外部大環境因素有關,也有犯罪新聞報道者自身的專業素養不足等內部因素有關。前者主要表現為媒體在市場和資本裹挾下走低俗路線求“賣點”,以“標簽化”報道方式,使富家子弟的不道德、違法行為等呈現在公眾眼前,媒體建構的“富二代”“飆車”、“炫富”、“撞人”、“為富不仁”等刻板形象,使“富二代”犯罪報道滿足了受眾求異、求趣的心理需求,吸引了受眾眼球;再加上“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者專業素養不過關,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淡化了責任意識,報道中沒能做到認真采訪和調查,缺少主動報道的精神,跟著公檢法部門行動而行動,缺乏深挖新聞價值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洞見,不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反而造成了“媒體審判”。這些因素結合起來造成了當下“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的失范。
三、“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的改進策略
“富二代”犯罪問題引起社會持續高度的關注,既是媒體炒作的結果,也是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的反映。媒體對“富二代”井噴式報道,形成的輿論強勢左右了受眾對主觀現實的構建。密集的報道塑造了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權力財富極度膨脹的媒介形象極大地刺激了草根階層的“仇富”心理,這種情緒一經媒體放大,就可能產生偏離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從而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這種影響在犯罪新聞報道中已初現端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規范:
1、應選取典型案例,力戒標簽式報道
新聞媒介具有塑造媒介環境,建構社會群體形象的功能。公眾對“富二代”群體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媒體建構“富二代”形象并不是現實環境的真實寫照,只是局部呈現,公眾腦海中“富二代”形象是不完整的、碎片的。媒體在選擇“富二代”犯罪題材時,要兼顧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應,力戒為吸引眼球而忽略媒體責任,應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報道,做到深入剖析,理性地反映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做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積極輿論引導者。慎用、少用“富二代”這個標簽,反對濫用這個標簽化用語。在“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中遵循新聞傳播倫理,力求公正客觀平衡報道,不能只重點突出“富二代”的犯罪行為,更要報道犯罪新聞前因后果,力爭給公眾一個完整的“富二代”形象。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媒體自身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2、堅持多維立體的報道原則
媒體對犯罪新聞報道應堅持客觀、公正、平衡的多維的立體報道原則,努力避免主觀片面的失衡報道。媒體應時刻牢記履行自己的責任,不忘社會效益,給“富二代”群體一個公平客觀的媒體形象。媒體既要關注“富二代”犯罪問題,又要防止媒體不當報道導致輿論監督斷層的出現,媒體不能把精力主要用在報道“富二代”犯罪方面,也應關注其他領域的新聞報道,努力做到新聞報道的總體平衡,適度分散公眾對“富二代”犯罪的過度關注。
3、始終堅持社會責任意識第一
作為法制新聞報道者,在報道焦點話題時角度的選擇依賴于自身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這是每個專業新聞報道者都應該牢記的準則。報道者應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理念,不應迎合和討好部分公眾而追求低俗“賣點”,遵守新聞真實性的神圣原則。如在報道“富二代”犯罪新聞時,報道者在報道當事人的犯罪行為后,應該首先分析社會環境對其的影響及其犯罪歷程,而不應挖出犯罪嫌疑人的家庭背景和財富狀況。如今“富二代”犯罪話題已經被社會關注到白熱化的地步,只要富家子弟有什么不妥言行,媒體圍觀、媒體喊打現象就會驟現,這是一種非正常的新聞傳播現象,究其根本,這與媒體忽略社會責任有關。作為“社會公器”媒體,有義務平衡各種聲音,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不該忘記責任,始終堅持社會責任意識第一的準則,千萬不能誘導輿論、誤導公眾,干擾司法審判。
以上僅從媒體和報道者角度討論犯罪新聞報道的失范和規范問題,“富二代”犯罪新聞報道還可從其他角度展開討論,不在此文論列之內。
【本文是玉林師范學院2012年度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G20120021)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①謝季庚,《2011年度報道中的“富二代”標簽效應》[J].《傳媒觀察》,2012(2)
②王艷梅、戴嘉宜,《客觀最大化與視覺沖擊力雙贏的實現機制——以法制新聞報道為視角的考察》[J].《行政與法》,2011(1)
③趙小耒,《淺析犯罪新聞報道對受眾的影響》[J].《傳媒與法》,2011(10)
④馮菊香:《專業新聞報道研究》[M],線裝書局,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