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清末民國商戰劇收視業績不俗。本文選取了《新安家族》等5部清末民國商戰劇作為分析樣本,梳理和探究商戰劇熱播的深層社會文化心理,以期更好地促進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相互形塑的良性互動關系。
【關鍵詞】轉型期 商戰劇 社會文化心理
國內清末民國商戰劇收視業績不俗。依據2011年2月《索福瑞收視調查報告》“2001-2010年央視一套黃金檔電視劇平均收視率排名(每年各選前6名)”①,以及百度百科“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歷年資料”,筆者選取了5部清末民國商戰劇作為本文的比較分析對象,如下表所示:
熱播電視劇不只是觀眾的文化消費品,也是當下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甚至具有強大的文化建構力。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梳理和探究這5部商戰劇熱播的深層社會文化心理,以期更好地促進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相互形塑、共同成長的良性互動關系。
一、國內商戰劇的興起與繁榮
首先梳理一下中國的商戰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時代的統治者長期將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民間甚至對四民之末的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視別名。直到明清時期,中國商業獲得發展機遇,曾出現著名的十大商幫。商幫之間以及商幫內部家族之間必有競爭,“商戰現象”浮出水面。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列強為尋求商業利益發動侵華戰爭,出現“國際商戰現象”:中國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商業對于富國強兵的意義,開始興辦洋務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以對抗國外資本主義的商業侵略。
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體制和政策抑制了中國商業的發展,形成以“工農兵”為主體的社會,“商戰現象”暫時消失。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和探索。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深入,當下的中國商人已作為新階層整體崛起,“商場如戰場”盡人皆知。
我國涉及商業題材的電視劇大約興起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20世紀80、90年代。
1989年首播的22集電視劇《公關小姐》被認為是大陸最早反映改革開放的商業題材電視連續劇。但是這一階段的商業題材電視劇幾乎都是豪華寫字樓、高檔轎車、機場、高檔賓館等不接地氣的超現實元素合成的俗套故事,終因缺少思想文化內涵而被觀眾厭倦。
新世紀的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階段。急劇的社會轉型導致人們社會價值取向普遍由傳統的“輕利”向現實的“重利”轉變,“商業、商人、商場”成為時代的關鍵詞。與此同時,中國近代的商業歷史文化似乎一直在熏陶、誘惑、啟發著電視劇創作者們。從小被抱養至京城大宅門的郭寶昌,2001年編劇并導演的《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創下15.01收視率奇跡,劇中男主角白景琦首次以較正面的商業傳奇英雄形象現身熒屏。之后清末民國商業題材電視劇可以用“如火如荼”或“再接再厲”來形容,并逐漸成為引人注目的類型劇。
中國傳媒大學劉曄原教授主編的《電視劇鑒賞》是這樣定義“商業題材電視劇”的:“指以商人的成長、商業競爭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劇。”而從新世紀熱播的商業題材電視劇的主題和劇情來看,此類電視劇的主要元素有三:一是用主人公的傳奇命運作為貫穿全劇的線索;二是以家族興衰史表現時代變遷史;三是借激烈的商業競爭情節建構家族或地域商幫特色的商業文化核心價值觀。因此,稱之為“商戰劇”更形象貼切。
二、清末民國商戰劇熱播的社會文化心理
熱播電視劇,可能因其藝術性較適合大眾的欣賞層次,也可能因其主題和內容契合當下大眾心理。這里,我們主要探析熱播的清末民國商戰劇契合了當下大眾怎樣的社會文化心理。
1、清末民國商戰劇熱播是當下社會公眾迫切需要的商戰教科書的暗示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商人的政治地位不斷上升。公開的新聞報道顯示:2002年有7位民營企業家第一次成為黨的16大代表;2007年黨的17大民營企業家黨代表名額上升到17位;2012年黨的18大民營企業家黨代表名額已上升到24位。
在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誰都不是市場的看客,誰都需要商戰教科書。因此,商戰劇中的激烈商業競爭情節既構成了電視劇的重要敘事元素,也是觀眾的學習案例。
《大宅門》以白景琦母子為中心,勾勒了1880年至1937年抗戰爆發共57年的醫藥世家白家老號“百草廳”的經營興衰史,其原型是中華老字號“北京同仁堂”,堪稱一部經典的百年企業經營教科書;《喬家大院》講的是主人公喬致庸,從咸豐初年到慈禧執政這段時間販茶葉、辦票號、被圈禁的經歷,為了實現以商救民、匯通天下的事業理想,喬致庸與商家同行、達官顯貴、土匪地痞以及太平軍之間進行了長達一生的錯綜復雜的商戰;《闖關東》的主人公朱開山一家從逃亡到發達,挖過金子、斗過土匪、當過農民、開過飯店、辦過煤礦,是平凡生活中的創業英雄;《走西口》的主人公田青的創業歷程更像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經商情節略顯不足;《新安家族》塑造了一個普通徽商銀號學徒程天送,歷經人生坎坷和商海沉浮,憑借專業才智、超人意志和過人膽識,成長為一代金融家的傳奇故事。
2、清末民國商戰劇熱播是當下社會轉型期重建商業秩序的警示
社會轉型期,舊的體制動搖了,新的制度尚未健全,因而多發商業秩序失范現象。“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商業社會確實存在一些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嚴重缺乏商業道德的惡性商業競爭事件,在媒體的過度渲染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似乎進入了一個商業道德底線競爭的黑暗期。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職業是一個專業群體,為了凝聚這一群體,保證本職業的生存和發展,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還必須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踐行職業道德。②
電視劇借清末民國商戰歷史,還原各商幫誠信經營的共識和信念,以警示當下建立公平交易市場秩序的迫切性。
由于中國傳統的輕商文化,各地商人群體迫于生存,在經商活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格外重視商業道德的商幫文化。2010年播出的《新安家族》,劇中反復吟誦的徽商古訓“鴻泰商訓”,既是中華傳統睿智的商道文化又是當今醒世商訓:“斯商,不以見利為利,以誠為利;斯業,不以富貴為貴,以和為貴;斯買,不以壓價為價,以衡為價;斯賣,不以賺贏為贏,以信為贏……”③
3、清末民國商戰劇熱播表達了當下社會呼喚商人英雄的愿望
中國歷史上,一向有很多政治家英雄,也不缺軍事家科學家思想家英雄,但罕見商人英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空前的經濟增速和綜合國力不僅讓中國人看到了復興中華的希望,也點燃了中國人呼喚與時俱進的中國式商人英雄的愿望。
以上5部商戰劇故事的時代背景都是清末民國——典型的時勢造英雄時代:政權腐朽、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歷史動蕩。“1840年之后清政府遭遇多次內外戰爭,特別是甲午戰爭失敗后,內外交困的局面迫使清政府改變經濟壓制政策,下放給老百姓一定的經濟自由,從法令上允許個人經營并承認個人財產。這一變革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因此這段時間雖然戰火連綿社會動蕩不安,但總的說來經濟卻較高速度發展。1912——1936年間,盡管有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但中國工業年均仍增長9.2%。”④
清末民國商業英雄是時代造就的,本文所選取的5部清末民國商戰劇分兩大類:一類是以真實的百年老字號興衰歷史或商界知名人物傳奇人生為原型編劇的(如《大宅門》、《喬家大院》);另一類是以區域經商創業歷史為基礎的虛構商業英雄傳奇故事(如《闖關東》、《走西口》、《新安家族》)。商戰劇編劇們根據自己的意愿把曾經富甲一方的、或真實或虛構的傳奇商人,努力塑造成愛國濟民、誠信經商的商人英雄形象,雖然這與“無商不奸”的中國傳統文化常識以及馬克思揭露資本家惟利是圖的理論似乎相悖,但是觀眾在接受時往往一邊被自己的文化懷疑和文化對抗心理所干擾、一邊又被愛國睿智的商人英雄形象所感動。
4、清末民國商戰劇熱播也是當下社會轉型期重塑商業精神的探索
新世紀初的《大宅門》曾創下新世紀10年收視率之冠,卻沒有獲得重要的官方獎項。其編劇兼導演郭寶昌是從小被抱養至大宅門里長大的,或許太忠實于這段生活,導致作品的立意有權錢交易傾向和拜金主義情節。2006年熱播的《喬家大院》,是以歷史上的晉商名人——山西祁縣喬家第三代傳人喬致庸為原型而創作的。作品顯然在立意方面較《大宅門》勝出一籌:不僅將喬致庸的個人奮斗上升到“以商救民,以商富國”的境界,還在其職業理想方面注入了“匯通天下”的事業宏愿與專業才華,甚至將其艱難商業理想之路歸咎于清朝政府的腐敗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雖然喬致庸的個性有些放蕩不羈,但已不見白景琦身上的京城混混味兒和公然妻妾成群的男權范兒。最終本劇獲得中國第26屆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類一等獎。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三次著名的人口大遷徙。2008年播出的《闖關東》、2009年播出的《走西口》均創下了不錯的收視率,并分別獲中國第27屆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類一等獎和三等獎。電視劇以史詩般的敘事方式展現了20世紀以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起源,完成了中國現代性的典型表達。人類文明史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民族、國家、地區的興衰,總是與人類的遷徙相關。“闖關東”為荒蕪的東北輸入了山東的儒家文化和塑造了奮斗進取的山東人形象;“走西口”將中原文化傳播到大西北。可圈可點的是:“《闖關東》刻畫了平民創業英雄形象;《走西口》不僅寫了晉商的發家之路,還寫了他們的革命之路,因而田青也避免了喬致庸的悲劇命運。”
2010年播出的《新安家族》,明顯是立意更高的集大成作品:一是塑造了兼具士魂商才的主人公程天送;二是讓家族命運上升到國家命運的高度,加入了早期中國民族企業與帝國主義列強爭奪“公平商權”的故事,彰顯了中國商人的氣度和愛國情懷;三是劇中反復吟誦的徽商古訓“鴻泰商訓”,清晰地讓徽商精神重返現代商業,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商業文化的精華,同時也豐富了人類文明的歷史。
當核心價值觀借助電視劇外化為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時,才能發揮其影響力和引導力。當下國內地方電視臺自制劇風潮是植入商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優良契機,主流媒體應自覺打造主旋律商戰劇,特別是現實題材的優秀商戰劇。
【本文為安徽省教育廳高校省級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2A033)研究論文】
參考文獻
①《2001-2010年央視一套黃金檔電視劇平均收視率排名》[DB/OL]. http://tieba.baidu.com/p/1254316909.
②[法]愛彌爾·涂爾干 著,渠東 譯:《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③鴻泰商訓[DB/OL].http://zhida-
o.baidu.com/question/197005882.html
④袁偉時,《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可貴開端——我看清末新政》[DB/OL]. http://news.163.com/08/1215/10/4T6
RCOHV0001124J.html.
(作者:余榴艷,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王詩文,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黨委書記)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