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畫面編輯制作,是電視節目生產的尾道工序,怎樣才能既符合人們的思維邏輯習慣,又給人以美的享受?本文結合央視最近對四川雅安抗震救災的報道,談電視新聞畫面編輯制作的一些原則與技巧,提出要注意時空一致性、聲畫統一性、視覺習慣性和畫面的精粹性與可視性。
【關鍵詞】抗震救災 畫面制作 邏輯聯系
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國家啟動地質災害一級應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李克強總理飛抵蘆山縣指揮救災。隨即,各方馳援災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7000余人投入救援,大批消防官兵、醫務人員、搜救人員、新聞工作者、馳援車隊向雅安挺進。當天晚上,中央電視臺便密集推出各種抗震救災特別報道,奔赴一線的記者深入到災區搜救現場、醫療點、受災群眾安置點,發回大量消息、連線、特寫、現場訪問、記者評論、連續(系列)報道。看到這些報道,全國觀眾仿佛身臨災區,心與災民同頻共振、血與搜救官兵同脈共流。央視對雅安蘆山地震的報道敏捷迅速,感人肺腑,也令人深覺央視記者編輯制作的水平高超,技術精湛。
對地震災區這類突發災害事件的報道,電視畫面如何編輯取舍?央視給我們做了榜樣。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注意條理性和邏輯性,對電視新聞要予以分類集中,合理組接,使之符合人們的思維邏輯習慣。
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著有機聯系,人們將相關事物聯系起來考慮思維邏輯的習慣,這正是電視畫面編輯中蒙太奇組接的基礎。何為“蒙太奇”?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影視作品獨有的表現方法和思維方式之一。包括鏡頭分切與組接、場面段落之間的組合與轉換以及剪接的具體技巧與技法。抗震救災電視畫面編輯同樣要遵循蒙太奇思維方式與邏輯思維原則。那么,央視對雅安蘆山縣抗震救災的報道在電視畫面的編輯上如何體現邏輯聯系原則的呢?筆者認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時空的一致性與完整性
截至4月26日,蘆山地震累計有200多萬人受災,196人遇難,21人失蹤,13484人受傷;農村住房倒塌18.63萬間,城鎮住房倒塌6700多間。基礎設施,包括公路、橋梁、電力、通信、水電站、水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場災難,使剛從“5·12”汶川大地震陰影中逐漸走出來的四川人民,在舊悲之上又添了新傷。這么大的災難,在事發當時,是無法完整并準確統計的。我們只能通過各個電視畫面的碎片,拼湊到一幅幅凄慘悲壯的“雅安加油”、“蘆山雄起”的景圖:破壁殘垣的街道、傾斜倒塌的房屋,橫歪豎斜的倒樹;急速前進的民兵、消防官兵、武警官兵、解放軍及施救的醫務人員;滿街的碎瓦破磚和氣喘噓噓邊解說邊前行的央視現場主持人;被巨大滾石砸爛的汽車和勇敢飛奔的救護人員;艱難跋涉背出的老人、抬出的傷員……各個不同的畫面組接有序。在鏡頭的選擇和組接方式上,鏡頭長度的確定、鏡頭角度的確定、鏡頭運動的確定、鏡頭景別的確定以及鏡頭造型的手段,都精細選擇,恰到好處。無論是“動接動,靜接靜”,還是“動接靜,靜接動”,都巧妙表現出它們間的內在關聯,順理成章。因此,對抗震救災同一主題報道的畫面編輯,必須注意在同一場景的畫面鏡頭中,保持時間空間的一致性與完整性。即事物、景物、背景等要一致;人物的服裝要相對統一,符合當時的季節特點和當日的氣溫變化情況。畫面編輯的視覺點要做到相對固定,不可隨時“越軸”,不可忽左忽右。比如我們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的李克強總理到蘆山縣龍門鄉災區,在帳篷里打著手電筒開會,部署當晚的救災工作;很多社會團體紛紛為災區捐款,企業相繼捐出各種物資;各式各樣的車輛風馳電掣,向雅安馳去,向蘆山集結;又如我們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的數名施救人員輪流背著一位受傷的老人下山,路上樹倒石滾,崎嶇難行。畫面的視點始終聚焦在背老人的施救人員和老人身上,方向是由山上往山下的醫療點,絲毫沒有“越軸錯位”,讓觀眾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正與廣大民眾心連心、肩并肩,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看到各方力量包含著血濃于水的手足情深,看到中華民族的大愛無疆。整個鏡頭沒有出現視覺混亂和錯覺,在技法上充分體現了時空的一致性與完整性。
二、聲畫的統一性
從地震發生的當天中午和下午,央視和各路媒體便趕赴現場,奔赴一線的央視記者深入到災區搜救現場、醫療點、受災群眾安置點,采訪一線救援人員和當地群眾,并不時與央視演播室主持人互動,發回大量報道。“情牽蘆山,生死不離”、“全力以赴,打通生命線”、“蘆山縣國張中學老師為搶救學生負重傷”、“一被埋廢墟的孕婦和孩子被成功救出”、“為救被困兒子,母親頂住千斤預制板”。“為趕赴救災現場不幸掉下山崖光榮獻身的軍人楊波和李堂東”……央視現場主持人和畫面編輯始終注意聲畫統一,現場主持人熟諳廣播電視業務,采、播、評、說各種技巧嫻熟,有條不紊地熟練組織、串聯節目;而畫面編輯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畫面“語言”的判斷和取舍準確無誤,恰到好處。描述與判斷新聞事實絲毫沒有自相矛盾,與現場同期聲十分吻合。災難面前有愛就有溫暖,有愛就有無窮的力量。對這些畫面編輯也巧妙地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順序蒙太奇”等手法,使整個畫面彰顯出合乎邏輯的表達和符合人們思維習慣的邏輯推理,從而使電視畫面體現出邏輯美、人性美,凸顯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無痕。
三、視覺的習慣性
攝像機鏡頭實際上是人的眼睛的延伸。人們觀察事物時可以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局部到全局、由全局到局部。也可以東瞧西望,遠近反復,循環往復地觀察。這幾種視覺方式就是電視鏡頭前進式、后退式、循環式組合的依據。也就是說,電視鏡頭的運動方式、景別的變化、人物的取舍等,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問題,都應該符合人的視覺習慣與方式。記者拍攝時如此,在后期制作編輯電視畫面時也應遵循人的視覺習慣與方式。比如說,電視鏡頭給人的運動感覺實際上是攝像機的兩種運動方式帶來的:第一種是攝像機的變焦拍攝,即“推”鏡頭與“拉”鏡頭;第二種是攝像機的自身運動,即“搖”鏡頭與“移”鏡頭。鏡頭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確立觀眾的視覺重點。一般來說,向一個目標“推”鏡頭或拉長焦距,能吸引觀眾注意力;而向另一個目標“拉”鏡頭或縮短焦距,則會分散或轉移觀眾注意力,通常會將觀眾注意力從原目標轉到遠處事物、其他事物或周圍環境方面去。電視畫面編輯要熟諳拍攝記者這方面技巧,在畫面編輯時圍繞表現主題熟練組接“推拉搖移”鏡頭,使之符合人的視覺習慣,讓人看得順眼、順心。比如,4月27日是四川省哀悼蘆山地震遇難同胞的日子,主題應該是讓人們感受悲傷,品味堅強。這是四川省政府確定的全省哀悼日,無疑是場面非常宏大、場景很多且氣氛非常肅穆的。如何在畫面編輯表現出視覺的統一性和符合人的習慣思維?我們看到央視的表現是令人敬佩的。4月27日8時02分,汽笛聲、喇叭聲、防空警報聲持續回蕩在巴蜀大地的上空。畫面接連顯示火車、汽車、輪船、艦艇、防空警報器,白煙升騰,車停人站、戛然靜止。這一刻,蘆山、寶興、雅安、成都……從震中蔓延開去的更多地方,為了逝去的196個生命,人們肅立默哀。這一刻,蘆山縣老縣城和平路39號異常安靜,四川省“深切哀悼‘4.20’蘆山7.0級地震遇難同胞”儀式,就在這里舉行。大場景畫面過后,順接近景:胸戴白花的人們低頭佇立,默默哀悼,許多人臉上,淚水止不住的滑落。近景畫面直至默哀結束,鏡頭又推向主席臺,在悲沉婉轉的《思念曲》中,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軍區負責人垂然淚下。接著搖移左右兩側:來自災區的群眾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醫療衛生系統的救援人員、志愿者等各界人士。緊隨聚焦到排隊為遇難同胞獻上白色菊花的景況。在一番前進式、后退式、循環式運動組合以后,鏡頭又切到蘆山中學操場,平時看起來有些調皮、不成熟的中學生們,此時一個個低頭頷首,雙目緊閉,面露悲哀,神色凄然。他們為遇難同胞默哀,也為失去生命的同學而悲傷。這些鏡頭的編輯組合,讓人們感受到雅安在加油,蘆山在挺起,多難興邦,學習報國,未來的希望就在這些青年學生身上。
四、畫面的精粹性與可視性
蘆山抗震救災報道延續時間很長,畫面圖像素材很多,但要取英擷華,抓住主要情節及其主要畫面,表現主題。這正是符合人類的視覺具有抓住主要情節、忽視次要情節的傾向,也符合人類形象思維關心主要情節,注意感興趣畫面的特征。因此,電視畫面編輯應盡量舍棄次要的無關情節,舍棄不影響敘述、不影響表現主題的情節,以提高電視畫面的精粹度與可視性。比如,位于四川省天全縣的天全中學因為進行過應急演練,全校師生的地震后疏散撤離比較順利,全校沒有任何傷亡。4月22日,天全中學搭起的“帳篷學校”全面復課,高三學生備戰高考。人們在電視報道中,看到有些學生在“帳篷教室”里伏案疾書,有些學生打著雨傘在露天課桌旁復習功課,有些學生在微小的帳篷內伸出頭借助微弱的月光在看書。一幅幅畫面,一個個不屈不撓的形象,令人感到畫面的精粹選擇和精準表現主題的技巧;再如,在報道截止4月26日已經得知的113名遇難者姓名時,央視記者飽含熱淚介紹了他們的年齡。遇難地點及現場場景描述,還扼要介紹了其中一些人生前的理想和未來的愿望。這使得遇難者不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令人生疼的生命,讓觀眾在惋惜悲痛中體味生命的重量。我們在為那些鮮活遠去的生命真誠落淚的時候,他們正以另一種方式,新生在我們精神世界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夢圓的時候,我們也始終不會忘記他(她)們。這就是電視畫面精粹度的力量,就是畫面可視性的效果。央視對雅安抗震救災的系列報道對電視畫面編輯的邏輯處理上嫻熟的技藝和獨到的功底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思考的。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09級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