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微博的迅速興起、繁榮,不僅為意見領袖提供了全新的活動平臺,還以其本身的傳播形態的特殊性為微博意見領袖帶來新的特點。同時,微博作為一種個人自我表達的工具,為公共知識分子提供了表達空間和舞臺。本文對公共知識分子概念進行界定,分析了公共知識分子作為微博意見領袖的特點和作用。
【關鍵詞】微博 意見領袖 公共知識分子
微博的產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大眾傳播媒介。網絡媒介的去中心化特征導致媒介話語權的分散,使得微博中出現了一批意見領袖,微博的碎片化,個性化、及時性和互動化等特征賦予了微博空間中的意見領袖一些與現實生活中的意見領袖的不同特征。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又以公共知識分子最引人注目。他們與微博中的其他意見領袖有著很大不同,他們有著很強的專業性,敢于向社會諫言,對于社會的良性運行具有推動作用。
一、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界定
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起源于19 世紀的法國與俄國,特指那些以獨立的身份,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和參與意識,體現出公共良知的一群文化人。①一般認為,這個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國學者雅各布,他在其著作《最后的知識分子:學院時代的美國文化》中認為知識分子應當利于專業,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創作參與社會運轉,并呼吁富有社會責任感、勇于充當引路人的公共知識分子的出現。②德國哲學家卡爾·曼海姆將知識分子稱為“自由漂游”的人,他認為知識分子應是超越狹隘的特定階級或階級的局部利益和意識形態,并以知識為依托,保持對歷史和社會清醒的分析和判斷的“漫漫長夜的守更人”。③因此,在西方思想家看來,現代知識分子不受階級及個人立場的局限,既掌握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又不局限個人專業領域,參與自身之外的社會事務,發揮引領社會的領導性作用,是一個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基本價值(如自由、公平)的維護者,因而被成為“社會的良心”。
在我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觀念,從概念到觀點都借鑒于西方知識分子的理論經驗。《南方人物周刊》的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在我國首先推出這個概念,并將公共知識分子標準描述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者;對社會進言并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④
知識分子一旦與公共性相連,便不再囿于專業和職業。因此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蘊含雙重特性,首先公共知識分子必須具有專業性,對某一行業具有專業知識,其次他還必須具有社會性(或者說公共性),要參與公共事務。許紀霖在《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中認為,公共知識分子中的“公共”有三個含義:第一是面向(to)公眾發言的;第二是為了(for)公眾而思考的,即從公共立場和公共利益,而非個人立場、個人利益出發;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會中的公共事務或者重大問題。⑤
二、微博輿論場中的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也叫輿論領袖,源自于拉扎斯菲爾德和卡茨的“兩級傳播理論”,即在人際傳播中對他人產生影響的那些“活躍分子”。李彬教授將意見領袖定義為:“在人際傳播活動中表現活躍的一小部分人,他們對某方面的事態發展比較關心,而且比較了解,因此能積極主動地向他們身邊那些廣大的公眾群體提供這方面的相關信息,并對此作出相應的主觀評斷和解釋。”⑥
隨著互聯網進入到Web2.0時代,網絡傳播的人際傳播化特征日益顯現。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也逐漸成了一個新興的生活平臺,人際交往的社會性在網絡的世界里得以再現和放大,“觀點的自由市場”逐漸形成。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在網絡中體現出來:一方面,網絡無時不刻的向受眾傳遞海量信息,使人們被迫淪陷于信息的海洋中,但不是每條信息對受眾都是有用的,而且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對信息的有用性一一鑒別,這就需要一個中間人來對信息進行篩選;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往往容易導致網民價值判斷的迷茫,這也需要一個值得他們信賴的人來為他們引航。所以,我們可以說,意見領袖在網絡時代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角色,而這也恰恰是意見領袖的一次新生。
三、微博中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的特征
2012年復旦大學舉辦的“意見領袖與網絡輿論”圓桌論壇發布了國內第一份《中國微博意見領袖研究報告》,該報告以網絡影響力、傳統媒體影響力、親和力、爭議性、活躍度等五個維度為標準,從5000位候選人中篩選出綜合評分最高的100名意見領袖進行分析。《報告》顯示,從社會身份上看,前100位微博意見領袖主要可以分為四類人,即媒體人、學者、作家和商業人士。⑦從本文前面對公共知識分子概念的分析來看,這些微博意見領袖中的很多都可以被劃歸為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
把公共知識分子作為意見領袖置于微博這一新媒體平臺上來探討,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除了具備微博意見領袖的普遍特點,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親和力,多元性外,又因公共知識分子身份的特殊性,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有強烈的社會關懷意識和責任感
蘇珊·桑塔格在接受一項名為《知識分子及其角色》的國際調查時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是知識分子,是因為他在言論中表現出了正直和責任。”歷史已經為我們樹立了許多典型的公共知識分子的模樣:被稱為“美國良心”的蘇珊·桑塔格在“9·11”之后批評美國政府及各大媒體的片面報道和煽動反伊斯蘭情緒;2003年俞江、許志永、滕彪3位法學博士以普通中國公民名義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對《收容遣送辦法》進行違憲審查;2011年1月社科院教授于建嶸發起“微博打拐”行動,呼喚解救被拐乞討兒童,同年鄧飛等媒體人在微博上發起“免費午餐”,幫組貧困地區兒童免于饑餓。
公共知識分子是時代的瞭望者和良心,他們對待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不公總是比普通人更敏感,更敢于站出來諫言;他們更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意識和責任感。正如于建嶸所說:“利用微博推動民主法治建設是我的愿望。”我們的時代需要這樣的公共知識分子,去揭露事情真相,針砭時弊,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2、專業性強,受教育程度較高
通過上面我們對公共知識分子的界定可以看出,公共知識分子必須對某一行業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受教育程度較高。他們可以是經濟學家,律師,哲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或者傳媒人,他們在本行業有著很高的專業素養。這有利于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觀《南方人物周刊》評出的《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我們便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3、勇于行動,敢于充當公眾的引路人
“公共知識分子”與知識分子不同就在于他們的公共性和行動性,能參與到公共事務之中,向公眾發言,從公眾利益出發為公眾思考,為了社會和公眾的利益而行動。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公共知識分子。如記者鄧飛等500多名記者和國內數十家媒體聯合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發起的公益項目——“免費午餐”計劃,通過媒體的力量,最后國務院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啟動民族縣、貧困縣農村學生免費午餐試點工作。從“免費午餐”到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輿論普遍認為,民間探索引領了國家行動。
4、思想和批判的獨立性
由于社會角色及所具有知識的不可替代性,知識分子群體應是社會精神的中流砥柱和風向標。所以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必須對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被其他思想左右,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多重思潮中堅定立場,指引社會的前進方向。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談到知識分子的使命時說:“學者是人類的教師”,知識分子“應當成為他的時代道德最好的人”。知識分子應堅守獨立的思想和批評的精神,才能擔當時代的重任。⑧
四、微博中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的作用
微博賦予意見領袖一種權威,而不是權力。權力意味著他能控制群眾,而權威則僅僅意味著他有影響力。但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則有著自己的使命。在當代,公共知識分子應以自己的言行和行動為公眾起到示范作用,用自己的“呼”與“鼓”喚起更多知識分子和公眾的覺醒。
在關乎國運興衰、社會體制完善和人民幸福的問題上,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應該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通過新聞輿論監督,實現了自己的社會理想。公共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事件發生前提前預警, 并通過各大媒體報道討論引起有關部門重視;二是事件發生后對新聞事件進行非制度化的參與;三是事件發生后針對事發原因對政治過程進行制度化參與。
結語
作為公共知識分子,應具有一種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更多地是一種啟蒙者、批判者的身份來表達,是以對現實社會的懷疑和批判以及為理想的社會秩序進行構架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人文關懷。公共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包含了懷疑、批判的理性力量。
微博為當代公共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呼吁”的平臺,在這個技術平臺上,公共知識分子可以發表對社會的見解,揭露事實的真相,促進社會的進步。當代知識分子應該有能夠揭露事實真相的勇氣,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堅持原則,能為底層人民發聲,能敢指出不公平的社會現象,能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而努力,才不愧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才是我們討論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①李名亮,《微博空間公共知識分子的話語策略與身份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9):134
②陳旭,《公共知識分子的網絡意見領袖作用》[J].《新聞愛好者》,2010(9):83
③陳其平,《透視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1):56
④《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 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4(7):5-9
⑤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⑥李彬:《傳播學引論》[M].新華出版社,2006:150
⑦張志安,《中國微博意見領袖研究報告》,2012
⑧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論人的使命》[M].商務印書館,1984;44-45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