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輿論監督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為輿論監督發揮作用。筆者根據人民網“人民輿情”案例庫案例進行整理分析,認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關鍵詞】新媒體 傳統媒體 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指“公民通過公開形式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監督的行為”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我們黨把“四個監督”作為一個體系提出。可見,輿論監督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互聯網逐漸普及,論壇、貼吧等網絡互動形式產生之后,輿論監督從傳統主流媒體的監督變成全民形式的監督,打破了傳統媒體話語權的壟斷和新聞輿論監督缺位的局面。新媒體監督因為“其特有的開放性、平等性、匿名性、廉價性等優勢強勢介入反腐、反惡、反丑行列,很好地履行了傳統系統對政府系統負反饋這一職能”②。而微博的上線,使得新媒體的監督作用得以更加放大。
那么,在“微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輿論監督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兩者之間是如何互動如何影響,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且,這能對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和輿論監督起到促進作用。
筆者查閱文獻后發現,關于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有較多文獻,但是缺少對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實證研究。因此,在本文中,筆者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來自人民網輿情頻道案例庫中的79條案例進行分析,采用文本分析、比較研究、歸納演繹等方法,試圖用定量的方式得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異同,并為兩者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所選案例情況概述
從人民網輿情頻道案例庫選擇案例,是由于人民網輿情檢測室具有了完整的輿情監測系統,并且對于網絡熱點事件和關乎輿論監督事件都有獨立的輿情報告與分析,具有權威性和科學性。
筆者選取79個案例,其中既有天價切糕事件,也有備受關注的烏坎事件、動車事故等。
其中,按照人民輿情案例庫的劃分標準,案例中公共管理事件40例,群體事件2例,社會民生11例,司法事件14例,文化科教3例,經濟生活9例。所選案例涉及面較廣,而公共管理事件的數量則說明這成為輿論監督的重點,涉及公共管理的事件很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二、輿論監督傳播主體研究
網絡輿情場域可以有多種劃分維度,筆者將其分為傳統媒體輿論場域和網民輿論場域。傳統媒體輿論場域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所形成的輿論場,而網民輿論場域是主要是來自微博、論壇等網絡互動所形成的輿論場。
1、信源分析
每一起輿情事件的發生,都存在一個信源,79個樣本中,事件最初的關注輿論場的情況如圖1所示: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傳統媒體輿論場首次設置議程比例為32%,但是網民輿論場首次設置議程是54%。這說明,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輿情事件的發生都是受到網民的影響,傳統主流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網民的互動,但同時,這也符合當前我國很多重大事件的輿論監督順序:新媒體先介入傳統媒體再跟進。
傳統媒體輿論場優先的事件主要是通過媒體報道之后引起了網絡上的巨大反應,如廣西來賓傳銷事件,就是傳統媒體推動打擊傳銷,央視通過聲畫等多種形式展現傳銷現場,從而成為此次事件的權威爆料人。而網民輿論場優先則是因為網民自爆一些經歷引得共鳴之后發展,以及爆料人在網上揭露官員、行政機關、或者企業組織的某項活動或者某些行為后,引起了網民廣泛關注,從而上升為輿情事件。
2、輿論監督主導性分析
事件被曝光之后,隨著事件發展,輿情也會發生變化,歸納起來,筆者認為會出現如下情況: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對于以傳統媒體輿論場為源頭的事件,在發展過程中變為網民輿論場主導的情況較少。一方面是由于傳統媒體報道后,網民在互動中只能處于追隨狀態,另一方面是由于網民在事件中的推動力不足。如2011年9月18日溫州“我爸是市長”風波,由于網民對該事件高度關注,積極參與,最終就變成了網民輿論場主導。而對于網民輿論場為源頭的事件,事件和網民的興趣、關注點大致相同,所以在整個事件中能有所跟進,另外,在一些重大安全事件發生時,如“7·23”甬溫線特大交通事故中,主流媒體的聲音卻遲遲未能發出,尤其是央視等,事發前兩天更多以口播的形式展現,表現出了在重大事件中的缺席,而由網民輿論場完全主導。而當事件較為復雜,或者是關于謠言散播的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輿論場則能取得主導權。但總體來看,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輿論場和網民輿論場相互影響占多數,兩者間互相設置議程,形成輿論監督的合力,從而推動事件的解決。
三、輿論監督傳播內容研究
兩個輿論場在不同事件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他們的傳播的內容又會有怎樣的差別?筆者對79個樣本的網民傾向性和媒體評論傾向對比后歸納出以下情況。
1、網民傾向和媒體傾向一致
這種情況主要是在涉及要求信息公開、官員貪污腐敗的輿情事件中,網民中呼聲最高的要求往往和媒體評論的主要論點保持一致。這類事件往往結構簡單,是非清晰,立場鮮明。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合力,直指輿論的關鍵點,從而在推動信息公開、懲治官員腐敗中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2012年4月18日湘潭市“90后副局長”事件中,兩個輿論場都有很大比重的言論對當地政府的懲治力度表示肯定;對2012年9月18日南昌“鐵欄圈行乞者”事件都認為這是對行乞者人格的一種歧視,但是由于當地政府應對較快,也贏得了輿論的理解。
2、網民的感性和媒體的理性
輿情事件發生之后,網民輿論場中相當多的網民是在透過情緒的表達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些表達往往顯得更加人性化,體現了對“人”的一種關注。比如說在涉及傷亡的事故中,網民意見表達最多的是對死難者的哀悼,2010年復旦大學遭遇“黃山門”事件之后,網民數量最多的觀點則是“對復旦學生的冷漠表示傷心”。但是這些看似感性的觀點背后,往往匯集了相當多網民的觀點和意愿,也正是由于網民的這些感性言論,更能夠帶動起其他網民的情緒,從而推動網絡輿論的形成。
相比而言,媒體在“發聲”時就顯得理性得多。一方面,這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傳播要求,另一方面,媒體應該對事件進行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傳統媒體不僅僅是要對事件形成輿論壓力,還需要從事件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給其他地方借鑒,還需要從更深層次來思考,從而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指明出路。
同時,經過對2010--2012年的輿情事件分析,筆者發現隨著微博等網絡互動形式的發展,隨著網民走向成熟,網民的觀點表達得更加理性,很多網民開始脫離情緒本身的宣泄,也嘗試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社會的發展。
結語
網絡熱點輿情事件涉及公共管理領域的較多。從輿論監督的傳播主體上來講,從網民輿論場產生的輿情事件更多,但是隨著事件的發展,很多事件都是與傳統媒體輿論場相互影響。而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失聲、滯后的現象。當兩個輿論場的內容一致時,能夠有力推動輿論事件的解決;當兩個輿論場出現內容差異時,網民的感性和傳統媒體的理性形成互補。兩個輿論場應該既存在競爭,有體現合作,這樣才能推進傳統媒體和網絡互動在輿論監督道路上前進。
在微博時代,要想真正落實輿論監督,做好輿論監督,如傳統媒體和網民互動同時起作用,從情與理、情與法等角度來分析和處理事件,這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輿論監督,才能更好推動事件解決,推進政府系統改革和建設,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①何梓華、徐心華等主編:《新聞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張建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的比較研究》,新疆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1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