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記者領取“封口費”事件是一種有償不聞現象,這種現象具有有償性、合謀性、欺詐性、違法性、隱蔽性、破壞性等特征。深入探討封口費現象的本質特征,對于懲治這種不良社會行為,構建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封口費 有償不聞 本質特征
盡管封口費事件只是新聞界中較少見的現象,但其不良影響卻引起社會各界的深刻反思。2008年,山西霍寶干河煤礦礦難發生后,煤礦未向上級報告,反而為聞風而來的各地真假記者發放封口費,多則上萬元,少則幾千元。新聞界應該正視這一不良行為,矯正由封口費引起的認知偏差和消極影響。從本質上講,封口費現象是有償新聞的變異,是典型的有償不聞和錢權交易。這種新聞腐敗行為嚴重違背了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標準,是法律所禁止的。封口費的本質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償性
在有償新聞中,記者通過報道新聞來獲取不正當收益。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記者和被報道者之間存在著類似商品買賣的交易,記者將新聞報道作為商品出售給被報道者,從中獲取不法收益。在封口費現象中,也隱藏著一筆交易,這種交易和有償新聞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一定區別。兩者的相同之處在于,服務都是有償的,記者都獲得不正當收益。兩者的區別在于,在有償新聞中,記者通過報道新聞獲取不正當收益;在封口費事件中,記者報道新聞是得不到錢的,只有不報道才能獲得不正當收益。
少數記者或信息知情者將“信息不傳播”作為交易的砝碼,以此來獲取不正當利益。涉事單位出錢的目的在于達到“信息不傳播”這一目的,其實質就是封住記者的口,讓記者知情不報。2003年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多名記者掌握事實真相,本來應該客觀、真實地報道事實,但因為收了金元寶,于是就充耳不聞,集體失語。山西霍寶干河煤礦礦難中知情者故伎重演,從中獲利。記者因為“有償”,所以就“不聞”,有償性是封口費現象的最顯著特征。
二、合謀性
在封口費事件中,存在著合謀行為。這種合謀首先表現為涉事單位與真假記者之間的“默契”。涉事單位因為有違規、違法、有損形象的事情發生,就不想讓事件曝光,力圖息事寧人,減少甚至推脫責任。作為記者,擁有將新聞事實公布于眾的權利。部分記者利用涉事單位的膽怯心理,將自己手中的權利轉變為權力,換取金錢。涉事單位給了錢,記者就不會報道,這樣,一樁交易就產生了。記者與涉事單位之間的合謀行為是封口費產生的必要條件。
另外,真記者與假記者之間也有合謀行為。假記者往往是一些信息靈通的線人,對違規、違法、有損形象的事件尤為關注,因為這是他們的利益源泉、生財之道。他們可以將獲取到的“有價值”的信息與真記者共同分享,作為回報,真記者將自己的“虎威”在事發單位那里展現,真假記者同時獲益。真假記者都想謀取不正當收益,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達成一種合謀與“默契”。
三、欺詐性
每一宗封口費事件中,都有一定的欺詐性,甚至有時候是多種欺詐交織在一起。記者了解一些黑色內幕,由于收取不正當利益沒有報道,這是對公眾的一種欺騙。公眾賦予了大眾傳媒環境監視功能,相信記者會為自己提供客觀、準確的新聞信息,記者不但知情不報,反而用公眾的輿論壓力來換取不正當收益,這不僅有損傳媒形象,還是對公眾的欺騙。那些假記者冒充真記者,狐假虎威,從中漁利,也是一種欺騙。涉事單位明知事情已經發生,但是為了讓自己的丑事不敗露,拿錢買通真假記者,讓事實無法傳播出去。捂住知情者之口,同時也捂住了公眾的眼睛,這是最大的欺騙。真假記者借涉事單位想掩人耳目之機,從中收取不正當利益,這又是一種敲詐行為。所以,封口費事件中充滿了欺詐。
之所以會出現欺詐性的交易,是因為這里存在一種信息不對稱現象。信息不對稱是信息經濟學里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相互對應的市場參與者之間不作對稱分布的有關某些事件的知識或概率分布。其基本內容就是,有關交易的信息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布是不對稱的,即一方比另一方所占有的信息量要多。這樣,在信息交易中,擁有較多信息的人可能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而獲取不應當有的利益。封口費事件中記者之所以能夠獲利,是因為記者利用了信息不對稱原理實施了欺騙。對于違規、違法、有損形象的事件,真假記者了解的信息遠遠多于一般公眾,在信息知曉上處于明顯的優勢,于是將這種優勢轉化為交易的砝碼。
四、違法性
記者收取封口費,不僅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還觸犯了法律。因為記者在收取封口費時,往往伴隨著敲詐行為。涉事單位一般不會主動找記者,為其發放封口費。也就是說,記者是主動找上門討要封口費,這就屬于敲詐行為。記者的權利是報道新聞,引導輿論,沒有權利從報道對象那里獲取利益。記者到涉事單位那里等著領封口費,就是在向涉事單位表明:給我錢,不給我就曝光!這實質上就是敲詐。當然,也有記者真正想去采訪事實,報道真相,但當涉事單位發了封口費之后,記者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領錢走人。這種情況下,記者沒有實施敲詐行為。但即使沒有敲詐,記者利用職務之便,收取不正當利益,也有犯瀆職罪之嫌。
至于那些假記者,他們的行為屬于明顯的敲詐行為。假記者充分利用涉事單位和少數記者的心理,從涉事單位那里獲取不法收益。涉事單位害怕事件被曝光,不管真假記者,只要是知情者,只要有可能將事實真相捅出去的人,都得罪不起。另外,涉事單位用金錢賄賂記者,封堵記者之口,這也是違法行為。涉事單位所掩蓋的事實背后可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往往是一些黑幕,其背后可能隱藏著更大的秘密和違法行為。因此,封口費發放過程往往伴隨著一系列違法行為。
五、隱蔽性
封口費這種有償不聞現象具有很大的隱蔽性,這為治理該行為帶來較大困難。在有償新聞中,記者報道新聞收取費用,如果記者不承認,涉事單位也不配合,調查取證就會陷入被動。收取封口費的記者存在明顯的違背法規和職業道德的行為,因此他們會極力掩蓋收取費用的事實,甚至可能在收取封口費時弄虛作假,不提供真實姓名和單位。這種現象在過去的一些封口費案例中也有體現,為封口費的調查取證預先設置了障礙。涉事單位也不過分追究記者的真實身份和具體情況,因為自身有錯在先,又有把柄在別人手上。所以,不管真假記者,領錢都是“理直氣壯”的。
對于涉事單位而言,不到真相暴露的時候,他們不會主動承認自己發放封口費,因為那樣就等于承認自身的過錯或罪責。至于那些假記者們的行為,更是具有隱蔽性,他們甚至拿著地攤上幾十元錢買來的“記者證”,以“見報曝光”為名,到處去敲竹杠,涉事單位往往沒有搞清楚別人真實身份就已經將封口費發出去了。由于封口費參與的雙方對封口費事件都緘口不語,事情進行得隱蔽,難以追查。與有償新聞相比,封口費封住了記者的嘴,記者沒有報道事情,因此也沒有留下文字把柄,具有更大的隱蔽性。
六、破壞性
封口費現象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它危害的不是交易雙方的利益,而是更多人的利益。從表面上看,封口費只涉及到真假記者和涉事單位兩方面的利益,但實質上這種交易造成了第三方的福利損失,并且這種損失沒有通過交易雙方的行為得到補償,最終造成了交易的破壞性。具體來講,封口費的破壞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記者靠出賣公眾的知情權來獲取不正當收益,導致對公眾知情權的侵損。記者收取封口費之后不報道事實真相,公眾不了解涉事單位的過錯行為,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屬也不能通過媒體了解事實真相。這樣,涉事單位就可以通過一些更隱秘的渠道和方法將事情私了,最終導致事件中的受害者無法獲得公平處理的機會,廣大公眾也難以獲得事實的真相。
第二,記者在收取封口費的同時,也出賣了自己的社會良知,嚴重違反了記者職業道德。早在20世紀20年代,新聞界的前輩邵飄萍就認為,作為記者,“品性為第一要素”。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也規定,新聞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象的錢、物、有價證券、信用卡等,不得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封口費事件中,記者得到了金錢,卻出賣了自己的社會良知,踐踏了新聞職業道德。
第三,封口費更嚴重的破壞性后果是對媒介公信力的侵損。媒介公信力是靠眾多記者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構建起來,如果記者不講究職業操守,稍有疏虞就可能損壞媒介公信力。記者拋棄職業道德,與假記者串通一氣,到涉事單位領取封口費,這對記者隊伍形象和媒介公信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大眾傳媒之所以為公眾所信賴,主要得益于記者能夠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信息,正確地引導輿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記者擁有采訪權、發表權,這是社會公眾賦予他們的特殊使命。但是少數記者用這種權利謀取不法利益,這對整個新聞界產生極壞的影響。令人寬慰的是,當少數記者違背職業道德和新聞法規領取封口費的時候,有勇敢的記者冒著危險挺身而出,將骯臟不堪的現場拍攝下來,為打擊整治這種違規行徑提供了可靠的證據。有責任的新聞界同行對封口費現象表現出了極度的憎惡,并進行嚴厲的斥責,等待那些領取封口費記者的將是法律的嚴懲。相信隨著社會各界對封口費現象的關注與批判,新聞界和法律界會逐漸構建一種合理有效的機制來預防與整治這種不良行徑,維護媒介的聲譽和公信力,為公眾塑造真實健康的輿論環境。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碩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