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尤其是黨報,在農村的影響力既是媒體宣傳藝術的重要體現,也是作為媒體人應有的追求。近年來,很多媒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如何把“三農”新聞宣傳推進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應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和各新聞媒體亟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課題。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新聞媒體自身發展,也是新聞媒體運用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契機。
【關鍵詞】黨報 農村宣傳 宣傳藝術
總結這些年對農村的報道,筆者以為,省級黨報可以立足本省實際,突出本省特色,不僅要成為具體農業信息的提供者,還要成為農民政治經濟生活、日常生活所需信息的提供者,更要成為農民聲音的表達者,讓農民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
一、深入了解“三農”,才能報道好“三農”
“三農”一度是個非常時髦的話題,許多媒體都喜歡談“三農”,但另一方面,記者、編輯不深入農村、接近農民,不是深入實際去調查農民需要什么、關心什么,而是自己關在屋子里,“想當然”地去選題材,找資料,寫的稿子主角基本是領導干部,談的大多是成績、政府的作為,或是用一些枯燥乏味的統計數字去說明農村的各種變化,農民收入的增長等等。而真正的主角“農民”卻不見之于農村欄目,不見其形,不聞其聲,不知其境。總之,形勢是一片大好,這樣的報道遠離農村與農民,脫離實際,怎能發揮為農民服務的作用,又怎能受到農民的歡迎呢?
要想獲得農村受眾,做好農村報道,我們的編輯、記者就必須走出工作間,深入農村,去發現新題材、新事物,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心系農民,與農民打成一片,在心理上接近他們。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了解他們在想什么,想要說什么。從群眾身邊的小事入手,強化群眾的參與度。去發現那些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感人事件,注重筆觸多投向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讓農民覺得農村版面可親,增加他們的認同感。
二、積極換位思考,多為農民著想
最近幾年,我國農業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產品生產從重產量向重質量轉變,農業生產從計劃向市場轉變,處在這樣的轉折時期,農業上新事層出不窮,不確定性增多,有的一時難以判斷是非。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既要受到自然災害的沖擊,又要承受市場變化的風險,眾多而分散的農民無力承受沖擊,因此我們的黨報應擔當起“三農”守望者的角色,及時提醒和指導農民應對市場變化,解決存在的問題,規避市場風險,當好農民的決策參謀。
作為黨報不僅要及時發布與農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重要動態信息,還要在任何可能危害農民權益的先兆或不良傾向顯露苗頭時,立即發布預警性信息,使之能及時據此采取措施,將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將危機消除于未正式到來之前。
近年來,農產品生產中遭受市場風險、受損失的事例很多,由于各種農產品普遍供過于求,價格低迷,農民尋求信息的心情更為急迫,往往道聽途說盲目決策,或者是簡單地“看上年”,即去年什么產品價格高,今年就擴種這種作物,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在這種狀況下,黨報如能夠利用其信息來源眾多,而且不受部門利益影響的有利條件,及時引導,提醒農民,減少信息的不確定性,也會起到很好的指導效果。
三、提供有用信息,當好農民參謀
現階段,農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這些年,筆者在農村的工作經驗表明:農民既需要明白的各項“三農”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法制信息等,也需要及時實用的市場與經濟信息等等。
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就是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的收入。但是媒體做的最多的報道未必就是最成功的。其實在農村有很多農民是不看所謂的“經濟信息”的,倒不是因為不關心,實在是因為報道離農民生活太遠,形式太空不實用。在這方面,黨報應以更務實的態度,提供具體實在的信息給農民,使農民實實在在地受惠。
由于農村近幾年村民委員會直選的普及以及打工之風的潮漲潮落,農民對很多政治、法律信息的需求量增大,但一時又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農村中的假冒偽劣化肥、種子事件頻發,農民不知怎樣維權,總是吃虧,出門打工的農民工也是常常處于受害者的地位,工傷得不到足夠的補償,工資總是被拖欠,農村村民委員會直選過程中,農民對選舉程序、罷免程序知之不多,無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力,不盡人意之處還有很多,鄉村干部在稅費征收過程中,頻頻違紀、違法,巧立名目還是屢禁不止,農民在實際生活中,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路還很長。
作為黨報,在喚醒農民的政治、法律意識方面,推動農村的民主化進程方面應有作為。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是“三農”工作的落腳點,也是“三農”新聞宣傳的落腳點。農民人數眾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組織化程度又很低,所以他們的正當權益最容易受到侵害。黨報的力量來自它的社會性和公益性,維護社會公正是新聞媒體的天職。為農民說話,維護農民權益,呼吁全社會平等,公正對待農民,新聞媒體當義不容辭。
總之,在實際工作中,黨報記者只要提高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勇于為農民說話,加強探索“三農”報道的新路子,為“三農”服務,帶著感情去從事“三農”新聞宣傳工作,關注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生活,黨報在農村的影響力就能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