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江蘇衛視在2012年全新推出的新型益智節目《一站到底》為例,對新型益智節目的娛樂元素進行具體分析,同時對該類節目提出相關思考。
【關鍵詞】益智節目 娛樂元素 《一站到底》
所謂益智類節目,就是選手在規定時間內,按照既定的程序,通過回答問題,闖過預先設置的關口,走得越遠所得收益也越多。益智類節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 年NBC推出的《64000 美元問題》。我國的益智節目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且流行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益智類節目以其相當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戰性及懸念性成為我國電視熒幕中較為常見的節目類型。早期的益智節目重知識、重技能而輕娛樂,競賽方式較為單一,容易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益智節目也漸漸式微。
作為江蘇衛視“幸福中國”理念下打造的新型益智類節目,《一站到底》于2012年3月2日首推之后,以其新穎的形式、驚險刺激又趣味十足的答題環節以及充滿個性與懸念的攻擂方式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一站到底》不同于以往益智類節目的固定模式,在每周四、五晚22點播出,而是否能“一站到底”則是節目最大的懸念,節目中的懲罰方式、逗笑等娛樂元素更成為了該節目的亮點。
一、《一站到底》的娛樂元素
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在《電視與社會》中提到:“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一站到底》能夠在眾多益智類節目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既得益于準確的節目定位和宣傳策略,也得益于自身形式上的創新,但最為重要的是該節目的娛樂性。
1、節目形式的游戲性
《一站到底》一改以往益智類節目中參與者與主持人對抗的模式,由單兵作戰變成眾人狂歡,采用“車輪戰”的攻擂形式,即參與者間直接的PK對抗。每期節目會有10位守擂者和1位挑戰者,每1位守擂者手中都有一件不同價值的獎品,挑戰者則需要通過20秒限時答題和10位守擂者一一對擂,挑戰者勝利則贏得守擂者手中的獎品,而若守擂者勝利將成為新挑戰者并贏得前挑戰者手中的所有獎品,任何一方失敗都將出局。連續戰勝5位守擂者的挑戰者有權選擇帶著獎品離開或是繼續冒險去贏得更多的獎品。
相對于以往益智節目注重獎品或獎金,該節目更注重懲罰環節,以此提升節目的刺激性。節目最大的噱頭就在設置了刺激的懲罰項目:只要被打敗,不論是攻擂者或是守擂者,都會隨著男主持人手中的按鍵器而直接掉入舞臺底部。這種不同于以往的懲罰方式放大了節目的刺激性,給觀眾以直觀感受,讓觀眾設身處地地體驗緊張,彌補了以往益智節目重知識技能而娛樂不足的缺陷,刺激性成為了益智節目的新看點。
2、題目設置的靈活性
在《一站到底》的答題題庫中,所設計的問題比以往益智類節目更加娛樂化、生活化。答題題庫中甚至有如“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的老婆叫什么”“演員房祖名的爸爸是哪位著名功夫巨星?”“《還珠格格》中紫薇的母親叫什么”等“八卦”問題。這些題目涉及各行各業,題目的設置降低了門檻,不論職業不論學歷高低都可以參與答題,使節目非常平民化、大眾化。
在答題方式上,也體現了充分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在以往的益智類節目中,節目的懸念就在于答題者回答的對與錯之間,而《一站到底》里,答題者可以在限定時間內多次回答,正確答案只要是在其中即可通過。例如,答題者被問到已知碳有幾種同位數,答題者從1數到15,被提示答案正確。這一變化,不僅降低了參與節目的難度,也容易獲得電視觀眾的認可,充分提升了節目的娛樂性。
3、參賽選手的多樣性
《一站到底》的參賽選手選拔沒有身份限制,只要參加報名,都有可能被選中。一方面,節目中選手的介紹、選手間的對話、主持人與選手之間的對話的時間遠遠多于競賽環節,節目更像是一個選手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一站到底》擅于選擇話題參賽選手,進行“話題+人物”的敘事策略,提升節目的可看性。這些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它們有著不同背景、受過不同教育、從事不同行業,有來自鄉村的農民,也有還在學校學習的十幾歲的初中生,有海外留學歸來的海歸,也有知名企業的高管,但卻總能在節目中看見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與“小人物”同臺PK,卻被其打敗的情況。節目中,決定成敗的往往不是學歷的高低或職業的好壞,知識面的豐富與廣泛以及博弈的運氣等決定最終的勝負。選手在節目中的唇槍舌戰以及在節目中的真情流露,不僅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故事性,也提升了娛樂效果。
《一站到底》不僅把參賽人群定位在普通人,還有演藝明星。2012年7月24日播出的節目就把目光投向娛樂圈明星身上,更把江蘇衛視“幸福中國”劇場即將上映電視劇的主演明星們請到現場參與節目答題,打造節目的“明星版”,節目也通過明星參與的方式提升了收視率與影響力。
4、搭檔主持的創新性
主持人是節目的靈魂。值得一提的是,《一站到底》也是全國首個夫妻同臺主持的節目,節目男女主持人李好、郭曉敏在生活中是真實的夫妻關系,給《一站到底》增加了不少娛樂話題與喜劇性。節目中,參賽者都會親切又幽默的稱呼兩位主持人為“好哥”“好嫂”,這一稱呼無疑增加了節目的親和力和交流感,這種氣氛是節目競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調節劑。男女主持人的一動一靜的默契配合也給節目帶來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男主持人富于幽默感且善于調侃又不失分寸,有時適當的自嘲也產生了喜劇效果;女主持人內斂又不失端莊大氣,兩人在生活中的默契在節目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配合得相得益彰。這種主持人削弱權威感,由以往益智類節目舞臺的主要角色變為對參賽者的輔助、鼓勵的旁觀者角色也是益智節目創新點之一。
5、節目獎品的誘惑性
雖然國家廣電總局對益智類節目的獎金與獎品有相關的限制,但是豐厚的家電獎品及比較有誘惑力的海外旅游來取代現金獎勵仍是吸引大眾參與及觀看的法寶。節目中,獎勵是層層遞進的,即攻擂者每戰勝1位守擂者就能獲得一件品牌家電產品,戰勝全部10位守擂者,就能把一整套品牌家電帶走。獎勵展示的驚喜性與懸念性也增強了節目的娛樂效果,主持人總是會變慢語速與加強語氣的方式來揭曉獎品以增強節目的娛樂效果。
二、對新型益智類節目的思考
《一站到底》對娛樂元素的恰當運用不僅使節目更受歡迎,而且增強了節目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娛樂元素在新型節目中的運用也應該注意到增強節目研發能力,在節目的研發與拓展上,可以在以下方向進行嘗試與努力:
1、增強節目的原創力
節目的創新能力,最主要體現在原創能力上。我國現階段的益智類節目基本停留在模仿歐美、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節目的階段。益智節目發源于歐美,我國的益智節目經歷了對國外益智節目的學習、參考與模仿,而從形式到內容上對國外同類型節目一味照搬照抄、自我復制最終導致節目克隆后的異型。所以,增強節目的原創能力,應從觀眾的需求出發,將節目形式的創新與大眾文化需求相結合,尋找既符合電視發展,又符合大眾觀賞習慣的原創策劃之路。
2、提升節目的文化內涵
一般來說,我們總是將益智類節目歸為“知識”、“常識”等。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應該進一步打開思路,將“益智”拓展為“智”為主,從“知”為主題轉向“智”為主體,進一步提升節目的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一檔優秀的益智類節目應當在節目的內容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一般來說,益智類節目被認為“來自于口頭文化的起源和娛樂的‘通俗’形式,智力競賽節目所有的突出特性都站在‘高雅文化’的對立面。”娛樂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更不是趣味的低俗。如何變“俗”為“雅”,吸引受眾“眼球”,就需要制作者不斷提高節目的品質與水平,肩負起把握觀眾欣賞需求、引導和培養觀眾品味的責任。把握好娛樂的度,做出有深度有內涵的高品質電視節目,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公眾,防范電視節目“泛娛樂化”。“電視傳媒有著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就此要切實強化其審美引領作用,凈化綜藝舞臺,堅持節目的高品位、高品質是始終恪守的重要準則。”
3、提高節目寓教于樂性
雖然看電視的主要動機是娛樂,但也不能低估其寓教于樂的效果。新型益智節目應進一步提升節目知識性與娛樂性的有機融合,起到“寓教于樂,樂中有教”的作用,使觀眾在歡樂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增長知識與文化,在娛樂中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娛樂節目必然要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導向和善美取向,承載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即使是純粹的娛樂,也一定會觸及到精神層面和價值取向,沒有精神支撐的娛樂,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這就要求制作者在節目制作中要把多種形式的娛樂元素納入到一個大的主題教育中去,不斷提高新型益智類節目的水平與檔次,達到娛樂與教育的雙重效果。
結語
秉持“娛樂先行”理念的新型益智類節目《一站到底》,不僅豐富了電視熒屏,而且這檔節目對娛樂元素恰當的運用,為電視的雙向傳播開辟了道路,達到了雙贏的效果,帶來了可借鑒的經驗,這種節目的創作方向與思路是值得提倡的,只是如何從增強原創能力和提高文化內涵上更趨于成熟、細致和精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①[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 著,張水喜 等譯:《電視與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②[英]大衛·麥克奎恩 著,苗棣 等譯:《理解電視——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和變遷》,華夏出版社,2003
③張品良,《“泛審美”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的審美引領》,《美與時代(下)》,2011(6)
④謝耕耘、王彩平,《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市場報告》,《新聞界》,2005(4)
(作者:江西財經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