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電視系列報道“一起去午收”為例,探討體驗式采訪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關鍵詞】體驗式采訪 真實可信 生動鮮活
“一起去午收”是淮北市廣播電視臺近期制作的一檔電視系列節目,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檔節目的風格和定位。在該系列報道中,記者不再是“三夏”午收的旁觀者和簡單記錄者,而是變身為午收行動中的一員,成為午收行動的直接參與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帶來了淮北市廣播電視臺午收期間電視節目風格的變化。走進午收的實際行動中,走進老百姓的實際生活中,記者的觀察視角開始發生著改變;因為親身參與和深入體驗,記者的文風也開始發生著改變。
這種改變使得午收系列節目不再是枯燥的農技推廣,不再是冰冷的數據介紹,也不再是簡單的事件報道。因為有了記者的參與,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句話、每一組數字都有了生動的色彩,形式活潑自然,內容也更加真實鮮活,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如《農機手老王的一天》,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跟隨農機手老王一道下田收割。其中老王的一段話:“困了,咱就找個涼快地打個盹,不過人打盹機器可不能打盹,換個人上”,非常生動、鮮活,從中可以感受到農機手們工作的辛苦,也感受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焚燒秸稈:并不全是農民的錯》,記者在與農民一同勞動中,了解到焚燒秸稈屢禁不止的原因,揭示出焚燒秸稈背后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傲裟敲撮L,不燒,咋種玉米”、“燒掉唄,又沒啥用”、“都燒,又不是俺一家”……,這些真實的話語,讓我們在責怪農民不負責任的同時,也看到政府本身在監管、治理、疏導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耙黄鹑ノ缡铡边€推出《人歡機唱午收忙》、《科技小分隊助農民午收》、《明察暗訪看保障》、《“搶”字當頭奪豐收》等系列體驗式稿件,都是緊緊圍繞農民午收行動展開的。
在體驗的過程中,不管是在顛簸的聯合收割機上,還是在麥浪翻滾的田野中,不管是和農民一起揮汗收割還是走進農戶家中體驗生活,因為有了積極的參與和親身的體驗,記者在節目中就有了真實的體會,也有了不同以往的發現。這些體會和發現,不僅為報道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直觀的、可以感受到的畫面,也讓午收系列節目更加真實,更加好看。
“一起去午收”采用的是一種生動活潑、貼近群眾,具有較強現場感和可視性的采寫形式——“體驗式”采訪,這種采訪形式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一種報道形式,很受受眾的歡迎。
所謂“體驗式”采訪,是指記者為了深入地理解生活,親自去體驗某一行業的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寫出報道的采訪方式。“體驗式”采訪是新聞記者深入生活、體察民情的一種好方法,對于豐富報道內涵,改變記者的思想作風和文風都有好處①。
優點一:“體驗式”采訪真實可信、全面深入
“體驗式”采訪不同于一般采訪的“你說我寫”,而是參與到被采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一起去午收”中,記者與被采訪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共同走過的歷程以及促膝交談過的話語,無形中縮短了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一些真心話和原生態的生活細節也就完全展現在記者面前。同時,記者參與其中,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來收集資料,這樣也避免了因被采訪對象認知水平不足及個人情感等因素而導致的信息誤差,保證了信息采集的全面深入、客觀真實。
優點二:“體驗式”采訪易于捕捉現場畫面,既生動又有沖擊力
傳統的“我問你答”的采訪報道形式雖然也可以獲得大量信息,但總讓人感覺不太生動,也不夠盡興,很難滿足觀眾的視覺需求。而在“一起去午收”中,記者親自參與午收行動,現場進行采訪報道,將不停轉動的聯合收割機、滿臉汗水的農機手、蹲在路邊吃盒飯的農民和田間地頭忙著裝車的收糧戶等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畫面一一展現出來。
在《農機手老王的一天》中,記者和農機手一起坐在顛簸的聯合收割機上,一同體驗勞動的辛苦;
《人歡機唱午收忙》中,記者和農民一起揮舞鐮刀收割小麥,一同感受豐收的喜悅;
《焚燒秸稈:并不全是農民的錯》中,記者站在焚燒后的現場出境。由于秸稈焚燒后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粉塵,嗓子干澀,眼睛刺癢,記者一邊掐著喉嚨、揉著眼睛,一邊站在被燒成黑褐色的田地里現場解說,使觀眾朋友身臨其境,進而對秸稈焚燒的危害也是感同身受。這種現場體驗式的報道方式讓新聞事實更生動、具體,更具有沖擊力。
優點三:體驗式采訪有益于落實“走轉改”精神
新聞文風是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風格和作風②。健康的文風,其內容真實深刻,形式活潑多樣,會令受眾喜聞樂見;而文風不正,會導致節目內容空洞冗長,語言刻板,勢必影響宣傳報道的質量和效果。新聞工作者要想改進文風,就應當深入基層,融入到群眾生活中。在“一起去午收”報道過程中,記者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實際的生活中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從百姓的視角去觀察、去思考。所采寫內容真實、深刻;形式清新、自然;語言上也多為群眾語言,形象、生動、極具親和力。比如在《“搶”字當頭奪豐收》這一報道,正是有了記者的親身參與,才有了“時間不等人,午收趁天好”的感受;也正是有了記者的深入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到豐收果實的來之不易。一“搶”字,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午收的緊張和忙碌程度,也讓主題更加鮮明,更為深刻。通過“體驗式”采訪,“一起去午收”系列報道可以說在具體實踐中體現了“三貼近”原則,也較好地落實了“走轉改”的精神。□
參考文獻
①王麗梅,《論體驗式采訪中的人文關懷》[J].《理論觀察》,2004(2):83-84
②汪家駟,《論新聞文風》[J].《新聞戰線》,2006(10):8-10
(作者單位:淮北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