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好聲音》自開播以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跡,震撼了電視熒屏,帶來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本文從節目性質、節目模式、制作團隊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探析《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之道。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 節目性質 節目模式 制作團隊
《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7月13日播出以來,創造了收視奇跡,引發了大量的討論,也掀起了新一輪音樂選秀熱潮。在模仿跟風盛行的當今中國電視熒屏,是什么造就了《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呢?
一、節目性質
《中國好聲音》是由浙江衛視和燦星制作聯合打造的專業音樂真人秀節目,從創作之初,就將其定性為“大型勵志音樂評論節目”。勵志作為其標志唱響了節目的主旋律,唯一標準、真實、懸念、節奏感和平等性也是《中國好聲音》的重要特性。
1、勵志性
“炒作”“毒舌”“媚俗”是一些選秀節目為人詬病的一貫作風,但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這些東西都被摒棄了。在這里學員聽到的都是最真誠的建議和指導,導師們從不會指責和謾罵選手,無論成功或失敗的選手,老師們總會給予最真誠的鼓勵和指導。
2、唯一標準和真實性
“好聲音”的舞臺沒有年齡、性別、外型和職業的限制,只把聲音作為唯一的標準,只要擁有好聲音就可以在舞臺上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中國好聲音》的選手都是經過導演組精心挑選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是真實的,導演組把這些真實的故事拍攝下來穿插在節目中播出,這些故事往往傳遞出了真心、親情、愛情、友情、能力、拼搏、努力、不屈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等,為普通群眾創造出了一個可以實現自己夢想的舞臺,讓大眾看到只要堅持不懈的奮斗,夢想總有會實現的一天。
3、懸念和節奏感
決定選手命運的不光是導師,還有大眾評審團和現場觀眾,這讓全民狂歡的同時也增加了節目的懸念,多種決定權就造就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中國好聲音》帶給觀眾的不僅是音樂的節奏感,也讓故事、制作流程和推行演進等各方面具有了節奏感,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
4、平等性
在“好聲音”的舞臺上,不僅是明星導師們選擇學員,學員也可以自主選擇導師,這是以往的選秀節目中不曾出現的。以前的音樂選秀節目中,選手一般處于被動的地位,評委會表現得很“毒舌”,似乎以此顯示他們高人一等。而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四位明星導師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們平易近人,與選手平等交流。觀眾們能經常看到這一幕:導師們為了爭奪某個表現突出的選手,使出渾身解數,爭得面紅耳赤,但最終的選擇權卻在選手手中。
正是這些有別于其它選秀節目的優秀品質,才讓《中國好聲音》在選秀節目日益日薄西山的今天脫穎而出,創造了選秀節目的又一個奇跡。
二、節目模式
1、外購版權
《中國好聲音》的模式起源于荷蘭Talpa電視制作公司的《The Voice OF holland》,2010年,《The Voice》一經推出,就在荷蘭創下收視奇跡,吸納了300萬荷蘭觀眾,占總人口的18.2%。①2012年燦星制作以350萬元三季的價格從注冊在英國的版權代理公司IPCN手中購買《The Voice》的中國版權。我們知道2010年之前,雖已有若干從海外正版引進的模式節目在中國播出,但由于在收視和收入等方面表現平平,未成大氣候;而自“達人秀”在這一年啟播之后,模式引進漸成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生產主潮。②外購版權引進模式,是國內節目速成的一種捷徑。外購的節目一般都是在國外引起過強烈反響的節目,這些節目接受了媒體、受眾和市場的檢驗,將這些節目引進后加入本土的元素,是當下電視節目的一個發展方向。
同時,購買國外的版權會有這樣的一些好處:第一,可以獲得原版的“節目寶典”,就像是一份“產品說明書”,可以準確的定位產品的核心賣點,讓引進者省時省力。“好聲音”的宗旨是尋找真正的好聲音,因而并不關注聲音之外的東西,所以四位明星導師采用轉椅的方式,背對選手,把注意力集中在選手的聲音上,沒有以往選秀習以為常的糟糕試唱。第二,還可以獲得標志性的裝置和原汁原味的節目道具。“好聲音”的轉椅和現場Logo塑像等,都是從英國運到中國的。它們作為節目的一個標簽,既可以直接證明節目的正宗性又可以在宣傳推廣中吸引大眾的目光。第三,原版節目的影響力可以帶動引進節目的發展。當今已經是互聯網時代,青年人通過互聯網觀看國外的節目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這些接觸國外節目的人再看到國內類似的節目時不但不會陌生,反而會有更多的期待。
2、制播分離
《中國好聲音》可以說是中國電視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制播分離。《中國好聲音》的制作單位是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制作,而播出平臺是浙江衛視。制播分離的意義在于:較為明晰地解決了產業與事業的矛盾、解決了收益與公益的矛盾、解決了信息傳播、娛樂功能與宣傳功能的矛盾。③制作和播出不是同一個單位,可以盡量避免一些理念上的摩擦,雙方是利益上的合作關系,在合同的保護下,節目本身的質量就不會受到影響。
3、全新產業鏈
以往的選秀節目中,對于明星嘉賓通常是采用按期付費的方式,而《中國好聲音》則不同,《中國好聲音》是和明星導師們共同打造產業鏈,讓導師們長期投入其中,能夠更好的發揮明星效應。同時,在對節目的衍生品和學員的簽約等方面《中國好聲音》的做法也不同于其原版《The Voice》。其他國家的《The Voice》,冠軍產生后節目就結束了,制作方只負責節目本身的衍生品和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而《中國好聲音》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后的商業演出等都歸自己所有,包括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由于明星導師們也參與了共同投入,導師們無疑也會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幫助全產業鏈的進一步打造。這也是外購產品本土化的進一步嘗試。這種全新的模式不但可以幫助學員發展,也能給制作公司和導師們帶來新的利益,可謂是雙贏的模式。
三、制作團隊
不能說只要是西方熱門的模式就是好的,在西方取得良好收視效果的不一定能夠在中國火起來。X-factor在西方是一個熱門模式,然而,在過去的兩年,遼寧衛視引進其并進一步制作的《激情唱響》的反應卻差強人意。因而一支優秀的本土制作團隊也是一個熱播節目必不可少的引導者。
《中國好聲音》的制作團隊是產生、成長在上海電視業的燦星制作,這個團隊的成功經歷了一系列節目的洗禮。當年,他們通過《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舞林大會》等本土選秀節目試水中國電視市場,在行業和社會上都獲得了不俗的評價。2010年他們推出了《中國達人秀》節目,樹立了中國電視節目引進模式的里程碑。在這一系列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燦星團隊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磨礪,成長為一支優秀的制作團隊。這支團隊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與西方優秀節目的版權方、制作方等多方面的接觸,既學習了西方模式中的專業分工和崗位職權意識又激發了團隊的本土意識和中國情懷。正是這樣一個有凝聚力和開拓力的團隊在電視領域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擁有的豐富經驗和創新意識,把《中國好聲音》在《The Voice》的基礎上加入了合適的中國元素,才帶來了收視奇跡。
四、產業發展
1、產業基礎:運用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技術,創造出優秀的節目
《中國好聲音》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細節決定成敗”。《中國好聲音》的每個細節都是經過反復研究的,因而節目能夠呈現出很強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不僅來自聲音,也有畫面和節目流程。為了取得好的視覺效果,《中國好聲音》在造型設計上重金聘請了“中國造型大師”高源澤先生擔任形象設計總監。在音效的追求上,《中國好聲音》也可謂是盡善盡美,張靚穎曾在微博分享中說道:“The Voice,值得傾聽!終于有可以讓選手放心表現的音響了。一看最后人員列表‘金少剛’,少剛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音響總工程師。中國從不缺好聲音,缺的是好平臺,好環境。真心期待更多好聲音被發現!”“好聲音”中另一個細節典范則是導師轉身的一刻,導師們的表情動作和話語、轉椅動勢和音效給人以強烈的感官沖擊。
為了適應中國觀眾的需求,《中國好聲音》加入了大量的情感元素,“好聲音”的團隊中有著專門的故事導演,他們通過長時間、不間斷地和學員們交流,充分了解選手們的職業、家庭和感情等情況,然后,在不編造和篡改事實的前提下,故事導演會精心設計,選擇學員經歷中最動人部分,讓他們在節目中很自然的表達出來。故事導演選擇表達經歷有著不一般的價值理念,他們不像以往的選秀節目那樣“比慘秀艱難”,而是有意識的引領著一種社會心理:雖然身處底層、遭遇逆境、經歷挫折,只要保持樂觀向上不畏艱難的精神,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夢想終會有實現的一天。讓廣大觀眾在節目中看到希望,從而產生更多的正能量,讓社會充滿希望。
在這些理念的支持下《中國好聲音》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跡,高收視率帶來了可觀的廣告收入,同時網絡視頻、音頻、手機彩鈴等衍生產品被多次售賣,給制作方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2、產業的深度挖掘和開發:學員的包裝簽約、相關產業的延伸
《中國好聲音》的學員隨著播出而走紅,他們在歌唱方面的優秀表現帶來了強大的影響力,因而吸引了很多廣告代言和巡回演出,給星空帶來了很高的收入。“好聲音”中的許多優秀學員都簽約于星空旗下的演藝公司,他們可以在音樂劇、演唱會等各個方面為星空創造價值,一條更為廣闊的產業鏈正在形成和發展起來。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在節目性質、節目模式、制作團隊和產業發展方面有著自己鮮明個性和獨特優勢,正是這些獨特之處才造就《中國好聲音》在收視和收入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①《揭秘商業真人秀中國好聲音》[OL].
http://ent.sina.com.cn/v/2012-08-13
/ba3710048.shtml
②徐帆,《娛樂專業主義:基于〈中國好聲音〉的解讀》,《南方電視學刊》,2012(5)
③袁琳、楊狀振,《上海廣電制播分離的意義探討》,《現代視聽》,2010(1)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0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