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輿論引導作為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與“三貼近”緊密相關。要創新輿論引導,必須遵循新聞規律,把握輿論特點,強化受眾意識,實現有效傳播。必須在“三貼近”中通過捕捉新聞亮點,追求本質真實,樹立輿論形象;通過反映新聞熱點,注重理性分析,正確引導輿論;通過透視新聞焦點,重視言論作用,開展輿論監督。
【關鍵詞】新聞規律 輿論引導 “三貼近”
“三貼近”是新聞規律的客觀要求和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黨中央提出新聞工作要堅持“三貼近”,不僅為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各級新聞媒體創新輿論引導明確了目標。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非常具體的實在的,可操作的。要堅持在“三貼近”中創新輿論引導的機制和方法。
一、遵循新聞規律,把握輿論特點,強化受眾意識,追求有效傳播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報道是一種信息傳播形式。通過新聞報道,不僅反映客觀事實,而且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引導人們更好地把現在,面向未來,這是新聞報道的重要職能之一,即輿論引導的功能。所謂輿論引導,也即輿論導向,就是對社會上公眾普遍的思想、心理以及行為的一種影響和引導作用,引導的目的是為了形成一個統一的向上的思想和意志。要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就必須把握輿論的特點,樹立“傳播”的理念和意識,避免單純地“宣傳”和灌輸。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新聞報道更強調“受眾”意識,注重雙向交流,這對社會的輿論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它與一般的單方面的灌輸性的宣傳是不同的。如果把新聞報道等同于一般的宣傳,將新聞輿論引導僅僅作為傳播主體的單向傳播過程,這就忽視了受眾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受眾的接受狀態和感受,這在“公眾意識”日益強化的今天是很難獲得好的傳播效果的。
盡管作為輿論主體的公眾有其復雜性,但不能因此而無視公眾。要在輿論引導中強化受眾意識,就必須深刻了解公眾,把握公眾的思想狀態,了解公眾的想法和愿望,同時,還要真正反映公眾,替公眾表達正常的訴求和意愿,這與“三貼近”的原則和要求是一致的,這樣做到了雙向交流,便可能實現有效傳播。通過新聞輿論引導,社會上公眾的主流思想觀念與國家意識形態盡可能地形成了統一,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可能順利地得到貫徹和落實。
二、貼近中心工作,捕捉新聞亮點,追求本質真實,樹立輿論形象
“三貼近”的第一個貼近是貼近實際。什么是實際?有實際的生活,實際的工作。有局部的、微觀的實際,也有全局的、宏觀的實際。筆者認為,要做到正確地引導輿論,首先必須貼近實際工作,特別是中心工作。李長春同志說:“貼近實際,就要貼近中心,貼近大局,不能遠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搞兩層皮”。①只有貼近中心工作,才能把當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通過新聞報道有效地反映出來,形成大的輿論氛圍,用“主旋律”壓倒各種“雜音”、“噪音”。其次,要從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中捕捉亮點或“閃光點”,把宏觀信息微觀化。用亮點反映實際,以微觀反映客觀,是反映重大題材報道,形成輿論影響力的最佳切入點,是把重大報道具體化、平民化,增強新聞貼近性的基本途徑,也是遵循了一切偉大的變化總是從具體的、真實的、生動的生產生活實際中發生的、由量變引起質變而成為歷史成就的發展規律。第三,新聞工作要做到從實際出發,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還必須做到新聞報道的具體事實的真實與其本質真實的統一。所謂本質真實,就是反映事物發展方向、趨勢的真實,就是事物內在的真實。新聞報道要在大量的具體的客觀事實中,選擇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新聞材料,用事實去說話,通過對事實的分析說明去闡明道理,引導受眾。把握新聞報道本質真實和事實真實的統一,做到新聞報道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問題,并促使問題的解決,這是樹立輿論形象,讓受眾支持新聞媒體,相信新聞宣傳,實現用正確輿論引導人的重要條件。
三、貼近現實生活,反映新聞熱點,注重理性分析,正確引導輿論
現實生活,紛繁復雜,大到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方針政策,小到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購物、出行、供水、供電等各種具體問題,都是新聞報道的內容。但是,新聞報道又不能不加選擇,不分輕重,有聞必錄,而是要在眾多新聞事實中挖掘那些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或難點問題,從中提煉出能牽動某個方面工作的重要題材,力求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深刻的理性分析,客觀的解釋說明,幫助群眾認清事理,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據事議理,是新聞報道強化輿論功能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對具體事實的剖析、評價而得出能夠啟發、引導、教育受眾的思想觀點和道理,才能發揮其輿論功能和作用,達到正確地引導公眾輿論。
四、反映群眾呼聲,透視新聞焦點,重視言論作用,開展輿論監督
新聞報道貼近群眾,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代表群眾的利益,替群眾說話,反映群眾的呼聲和愿望。人民群眾的呼聲或心聲,即群眾對自身當前與長遠政治、經濟利益的要求,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和黨的意志始終統一在一起的,所以,必須反映好。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群眾關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并下決心解決的問題,往往成為新聞的焦點。選擇好“焦點”,進行深刻的剖析,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指導和促進問題的解決,是輿論引導的重要形式之一。這要求我們的新聞報道,選材要典型,透視有深度,要將新聞性與理論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特別是一些批評性報道,更要重視言論的作用。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現象,新聞媒體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而且要旗幟鮮明地發表自己的言論。言論作為新聞媒體的旗幟,不僅代表著媒體本身,更代表著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所以言論要準確把握社會生活的脈搏,密切聯系實際,取群眾語言,說實在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引人注目,才能產生反響,推動工作。同時,群眾的呼聲、社會的“焦點”里有不少內容是需要輿論批評或監督的。批評或監督本身就是一種輿論引導。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同時,正確開展輿論監督,是新聞工作“三貼近”的重要表現,是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人民心聲的重要渠道。只有通過輿論監督,促進人民群眾關心和反映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才能提高新聞媒體自身在群眾中的威望,樹立起良好的媒體形象,也才能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李長春,《從“三貼近”入手,改進和加強宣傳思想工作》,《求是》,2003(10)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