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至今,微博在中國迅猛發展,它帶有自媒體特征并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當然也包括傳統媒體的記者。記者在微博上的言論在哪?他們在微博上的言論是否會觸犯自己的職業身份等都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記者 微博言論 邊界
2012年4月9日上午11時,央視《晚間新聞》主持人趙普發出微博,稱“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此微博一出,立刻在網上炸開了鍋。至9 日17 時30分,趙普的這條微博已經被轉發12.8 萬次,評論2.4 萬條。隨后趙普從電視和微博中“消失”,不少網友猜測趙普可能遭“封殺”,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直至8月13日趙普隱退126天后回歸央視,復出于《新聞直播間》。這一事件與2011年一些美聯社記者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營地中被警察逮捕,其中有記者在Twitter率先發布引起美聯社高層不滿這一消息有相似之處。
如今,自媒體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據統計調查,截至2012年6月底,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超過3.68億,其中包括大量名人,記者開微博的也不在少數。記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微博上的言論邊界在哪,記者在微博上的言論有著怎樣的影響,如何符合職業身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微博—人人都是傳播者
互聯網時代,人們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MSN、QQ、FACEBOOK、人人網、開心網、博客、微博等,它們潛移默化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尤以微博的發展最為迅猛,它有如下傳播特性:
1、實時傳播
一個無線網絡接收終端,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可以借助微博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尤其是突發事件,微博傳播的速度是其他媒體所望塵莫及的。
2、全民傳播
微博限制140個字,便捷、高效,更加適應現代都市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推動了公民新聞的進程。微博成為一種流行,人們開始在微博上傳播各種各樣的信息,形成全民傳播的奇觀。
3、互動性強
微博具有“關注”、“轉發”、“評論”等功能,這代表著網友們對于事件的不同看法,相互之間的互動也更加緊密,這樣相互之間的傳播使得微博成為喧囂的話語場,帶來巨大的影響。
由于微博的這些特性,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表達觀點的機會。重大新聞事件中的旁觀者及當事人都成為了記錄者,各種視角的信息通過不同渠道和形式傳播出去。不可否認,在微博時代,公眾人物尤其是媒體記者確實更容易成為意見領袖。他們在微博上形成自己的輿論場,所發表的言論往往能得到比草根更大的反響。因記者的信息可信度較高,影響力自然大,粉絲也眾多。
二、微博上受限的記者言論
記者作為微博上一個特殊的認證群體,他一方面隸屬于傳統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雇員,他需要考量到自己的職業身份,不可隨便在微博上發表言論;但另一方面,當傳統媒體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因為各方面的考慮而選擇隱瞞不報,對受眾造成傷害時,記者又該如何選擇呢?
1、記者與媒體——言論受職業身份所限
微博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有發微博的權利。記者作為一個自由人,同樣也擁有發微博的權利。
但在微博上,我們發現名人需要身份的驗證,記者往往會冠以所任職媒體的名稱,正是因為媒體人的身份,他們微博的影響力才區別于草根。雖然在微博上公與私、個體與職業之間的界限有些模糊,但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邊界是清晰的。記者發布某些微博客觀上確實可能給就職媒體帶來一定的困擾。傳統媒體挖掘的重要、獨家以及突發性新聞若是被記者在微博上率先發出,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其就職媒體的利益,也侵犯了媒體從業者的智力成果。
從職業操守的角度看,記者應該知道,一旦涉及與選題相關的信息,發布微博就要慎重。此外,記者發布的信息是否使用了就職媒體的人力、財力、物力得到的消息也要考慮。傳統媒體對原創內容非常重視,他們投入大量的資源去獲第一手資料。記者作為媒體的一員,他所采編回來信息本應該屬于媒體,記者沒有權利將媒體本身的智力成果率先在自媒體上公布。
2、記者與公眾——記者需對公眾負責
而對公眾來說,類似“明膠事件”,公共有權知道真相。媒體隱瞞不報也許有各種各樣的考量,但媒體、記者要對公眾負責。記者要“敬畏”自己手里的那支筆、那個話筒,使每句話都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敬畏受眾,對受眾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
遵重事實是記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反映民眾的疾苦,并得到決策者的關注,從而推動改革的進程,對一名記者來說,是最高的獎賞。
微博中一些公眾人物的微博影響力不容小覷。而作為傳統媒體的記者,他們的影響力尤其是對一些公共事件的看法及做法也會引起人們的重視。比如2011年1月,《新周刊》社長孫冕在微博上推動了一場名為“溫暖玉樹·雪中送炭”的活動,此項活動呼吁廣大網友給玉樹災民捐款,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冬季。該活動同時號召微博上的明星用戶認捐,形成了聯動效應。
記者應該以社會責任為基準,本著為受眾、為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在媒體上、在微博上發言。但任何言論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要真實,說真話,要考慮信息發布的渠道,不可損害媒體利益。
三、微博上記者的言論邊界
微博上,要正確處理好記者與任職媒體的關系,認清記者的言論邊界,我們要明確的是:
1、記者的職業身份與微博并不沖突
記者經常深入現場,對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看待新聞的角度也會不同。然而囿于職業規范,記者無法直接表達觀點或看法。而在微博上,記者可以發表對于事件的真實看法,切中要害,對于受眾具有啟發作用。
記者的工作要求他們言說自我,言說社會。微博作為最大眾化最個人化的表達工具,為了保證記者的言說自由,傳統媒體沒有權利要求記者退出微博。但是作為傳統媒體的雇員,記者使用微博也要把握度。例如上述孫冕開展的“溫暖玉樹·雪中送炭”活動,在無形之中提升了《新周刊》在受眾中的形象,增加了它的美譽度。所以說,記者在微博上的最佳狀況是幫助雇主擴大媒體的影響力與品牌形象。
2、記者的言論受職業身份約束
在“明膠事件”中,很多受眾都很關注趙普的情況,但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媒體認為記者是自己的雇員,并且為了采集到訊息,媒體付出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它要求記者的言論必須有利于媒體,最起碼不能損害媒體自身的利益。但是廣大受眾包括記者都認為,在記者完成自己份內工作的情況下,媒體沒有權利干涉甚至是限制記者發微博。
但是必須說,記者既然受雇于媒體,首先必須要對媒體負責,不得損害媒體的利益。記者在微博上的言論不損害媒體的利益基礎上,媒體不得干涉記者在微博上發表的內容,不得干涉記者的言論表達。
總之,微博不僅改變了媒體的操作方式,更重要的是也在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生態和社會治理。在微博時代,媒體記者確實更容易成為意見領袖,關鍵是要有透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事件來龍去脈,給出權威的判斷,以及對未來方向的預測。
記者對于什么樣的信息是新聞,什么樣的信息適合在微博上發布,要做到心中有數。傳統媒體可以通過法規和內部默契達成共識,避免因為記者擅自先發布新聞而造成類似的問題。記者最關鍵的是如何使用微博。微博的傳播力、滲透力巨大,記者要意識到這一點,增強對社會的關照度,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①喻國明,《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人民論壇》,2009(16)
②白靖利,《微博的多級傳播模式分析》,《現代視聽》,2011(2)
③唐莉莉、杜駿飛,《微博崛起及傳統媒體話語權重構》,《青年記者》,2010(10)
④尹鴻,《公眾性決定公眾人物話語責任》,《人民日報》,2010-12-9
⑤菲利普·帕特森 等:《媒介倫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82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