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三網融合、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一輪的制播分離改革勢必承擔起把廣播電視業推向市場化的重任,引領一場新的攻堅戰。我國當前制播分離改革存在改革后各機構的積極性不高、制作機構與播出機構的合作缺少市場化、改革后的制作市場缺乏創新形式的節目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規,明確改革方針政策、健全運營機制,擴大節目流通市場、加強創新能力,打破節目制作局限等對策。
【關鍵詞】廣播電視 制播分離 市場化
一、制播分離概念的界定
制播分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國,來自于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電視播出機構將部分節目委托給獨立制片人或獨立制片公司來制作,并從法律上對這一委托制片制度予以確認和保障。通俗地講,就是將電視節目的制作與播出環節相分離,除了一些有輿論導向性作用的節目(如新聞等)由電視臺獨立完成,其他節目均由電視傳媒公司等社會力量完成,再由電視臺購買,加工,審核及播出。這一模式符合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也會將創新、競爭引入到廣播電視制作行業。
二、制播分離改革的現狀
1、歐美國家制播分離模式的啟示
(1)形成龐大的廣播電視網。歐美國家將廣播電視事業看成是“公共”媒介,屬于公共服務事業的范疇。但在歐洲,由于媒介有強有力的社會滲透力,自然產生了公營與私營并存的雙向經營模式;在美國,則更注重于利益上的等值,因此造就了私營占主導地位的模式。西方的廣播電視行業存在著無形的具有強有力的市場機制以及商業性質的經營網絡,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電視媒介的生產與流通。
(2)完善的市場環境與交易平臺。在美國,電視節目制作完成后會統一進入辛迪加(美國全國性的電視節目批發組織,從事各類節目的批發發行,美國比較大的媒介公司都有自己的辛迪加公司),辛迪加再對節目統一管理、推銷,使廣播電視節目像商品一樣被陳列并等待銷售。辛迪加對這些產品分門別類,就像今天的搜索引擎,更容易為商品找到合適的買家。辛迪加一般不會參與到節目的制作過程,電視臺“量體裁衣”買入自己所需的除新聞信息類的節目。
2、我國新一輪制播分離成功的典范
(1)上海范式。2009年10月21日,上海在全國率先整體實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其中上海廣播電視臺承繼原傳媒集團的事業單位性質,履行其新聞傳播、輿論導向職能。東方衛視和炫動卡通為上星頻道,東方衛視在歐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地落地播出。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面向市場,業務板塊包括影視劇制作、發行與投資、少兒、動漫節目及相關衍生產業、綜藝節目等等以及新媒體業務。
(2)湖南范式。2009年,湖南廣電也開始了以“局臺分離”、“制播分離”為核心的重大改革。2010 年6月28日,湖南廣播電視臺與湖南芒果國際傳媒集團正式掛牌成立。如今的湖南衛視,新聞娛樂節目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市場地位,湖南衛視國際頻道覆蓋了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利用多種方式與各種新媒體完美結合,創造了改革后可喜的成績。
三、我國制播分離改革存在的問題
1、改革政策與改革后各機構的積極性不匹配
(1)從播出機構來看:改革前,大部分播出機構屬于事業單位,改革后,原有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企業化的運轉使得事業編制人員走向市場,大部分“轉企”人員積極性不高,擔心自己的待遇問題。改革后,各電視臺必然面臨大量工作人員的縮減,如何培養高效率的人才也是電視臺面臨的直接問題。
(2)從社會制作機構來看:2009年7月廣電總局下發的文件《廣電總局關于推進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的意見(修改稿)》中規定了“要深入推進節目播出機制改革,除影視劇外,電視臺從市場購買節目的比率原則上不低于播出總量的30%”。但是文件中卻并未明確如何讓民營制作機構更好地與播出機構合作,如今的節目制作市場仍然是一些大的電視劇制作機構占據優勢,所以,民營的社會制作機構對于改革的熱情并不高。
2、社會節目制作機構與播出機構的合作缺少市場化
(1)制作機構運行方式不夠完善。制播分離改革前,我國大部分的廣播電視行業都是事業單位性質,這種性質決定了我國廣電行業行政上的“被約束”。改革后,即使是目前的形勢下,也存在著很多的制度壁壘,節目無法跨區域經營,社會制作機構的廣播電視節目無法在流通中實現優化配置。
(2)改革后的運作方式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改革雖然加速了一批廣電從業人員從“事業體制溫室”走向競爭激烈的市場,并形成了數量可觀的民營制作機構。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一部分改制后的電視臺和新生的制作機構缺乏激勵效應與政策保障,雙方都面臨著新的問題需要適應,在這個過程中,二者很容易達成“某種共識”,走回原來內部制播的老路子。
3、改革后的制作市場缺乏創新
(1)管理機制缺乏創新。隨著制播分離改革在我國的不斷深入,制播雙方的角色與任務也日漸清晰。有些研究稱,制播分離后就是事業單位性質的電視臺播新聞節目,再從市場購買其他節目。這樣籠統地劃分二者的職能似乎過于簡單,電視臺作為播出機構,不僅要引領好新聞輿論導向,更要在此基礎上學會對其它類型的節目進行規劃、評估、審查與播出。
(2)節目制作缺乏創新。如今我們打開電視,不難發現節目制作市場缺乏創新性。比如最近流行諜戰劇,就滿熒屏的心術較量與諜影重重;流行古裝劇,就鋪天蓋地的詩詞歌賦與華麗宮裝。我國的電視節目制作市場沒有形成有效的節目中介,因此導致了作品欄目跟風熱。
四、我國制播分離改革的對策分析
1、完善法律法規,明確改革政策
(1)明確改革的各項政策。為了使我國的傳媒行業深刻認識制播分離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實施改革的堅定性,明確而具體的政策規定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改革后如何轉變運營機制、怎樣解決新體制下的人員安排、如何降低節目成本、怎樣充分調動社會制作機構的熱情等等。這些都是改革中存在的小而實際的問題,需要政策上的明確。
(2)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當今社會,傳媒行業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制播分離改革對于傳媒行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我國應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護航,比如可以出臺廣播電視改革細則,對這些大眾媒介等公共資源給以性質上的準確定位、開辦方式上的明確指導、職業規范上的清晰界定。隨之,一些媒介法律法規也應該加緊出臺。系列的法律效應會使我國的電視產業逐漸發展成熟,這也是管理規范化的重要標志。
2、健全運營機制,擴大節目流通市場
(1)健全運營機制。首先從播出機構來看,播出機構承擔著引領廣大群眾輿論導向、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任務,所以更應該學會科學地購買節目并合理的規劃其播出形式與樣式。再從節目制作機構來看,節目制作機構應該靈活地用人,改變傳統事業單位性質的電視臺對工作人員的身份級別限制,實行崗位制,發揮高端人才的示范作用。制作機構還應該加強對節目的創新力度與市場推介能力,使整個節目運營走向良好地發展。
(2)拓展節目的流通市場。制播分離改革進行到今天,我國的廣電節目制作市場仍然不夠成熟。從電視臺分離出來的社會制作機構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企業制度,從業者也并未形成市場主體的自信感。這就需要從業者重視節目的營銷流通,例如,積極地引進社會資本,壯大自己的實力,早日實7zDpCirwrVzioCQrin34kCMoLUlfSxMKT5ofvyftdtk=現市場化運營。再比如行業內部可以形成一個科學而又穩定的節目中介平臺、交易評估體系。建立起企業制的生產、銷售、流通。搞活并壯大傳媒行業的市場。
3、提高創新能力,打破節目制作局限
(1)重視節目內容創新。制播分離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潛在實力,將市場競爭概念引入到節目的制作中,從而提高節目的質量。說到底,節目質量的提高才是改革的關鍵所在。節目的質量如何取勝,關鍵在于創新。
(2)運用新方式,打破制作局限。2012年,我國網民人數超過4億,手機上網人數達到兩億之多。面對當前新媒體融合大發展的時代,老牌媒體應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成果,煥發新的生命力。新媒體技術融入到老牌媒體中,可以擴大節目產品的銷售渠道,并彌補老牌媒體線性傳播的劣勢。另外,老牌媒體也可以多多嘗試與電子商務的結合,這在未來的時間里必定是一個充滿商機的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①邵培仁:《媒介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0-290
②趙化勇:《制播分離體制改革與電視業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③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