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場經濟沖擊下,湖州農村手藝走向市場從而形成農村手藝文化產業,但由于創意不夠、投入不足,經濟效益不高,農村手藝因此走向沒落,傳承難繼幾成絕技。地方報業集團應該以自身優勢構建手藝文化資源交流平臺,從而促進手藝文化產業入園,用市場機制運作手藝文化產業,將湖州本土的手藝文化資源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包裝,對特色手藝產品實施產業化開發和管理,用以傳承搶救瀕臨絕境的農村手藝文化。
【關鍵詞】手藝產業園 傳承搶救 市場運作
在浙江省文化產業發展“122”工程首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企業名單中,湖州市善璉湖筆廠和長興百葉龍演出有限公司獲評首批浙江省重點扶持文化企業①。這可以看做是湖州手藝文化產業入駐文化產業園的雛形。
手藝文化產業入園,是市場經濟時代傳統農村手藝進入市場的一種方式,也是傳統媒體在文化體制改革下發展文化產業的一種手段。湖州日報報業集團作為長三角的一家地方報業集團,應該立足古城湖州借勢發力,利用傳媒的自身優勢,構建手藝文化交流平臺,為傳承瀕危湖州農村手藝文化,發展湖州農村手藝文化產業添磚加瓦。為搶救瀕臨絕境的農村手藝,并將其傳承與發展下去,這里,通過對湖州農村手藝文化產業市場前景的分析,提出建構農村“手藝產業園”園區建設的設想。
農村手藝文化產業入園建設,能起到規范鄉鎮農村手藝作坊生產各自為政的的混亂局面,發展符合標準的手藝文化產業,而且明確政府支持的重點。政府也會設立手藝文化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基礎設施專項資金,支持集聚區的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讓農村手藝百花齊放。
一、農村手藝文化產業入園保護
1、構建農村手藝產業園
農村手藝產業園,通俗地講,就是農村手藝人的大觀園,是傳媒利用自身優勢為傳承與發展農村手藝文化而搭建開放的手藝產品融資、孵化、研發平臺,匯集投資界、傳媒界、高教所等各種資源。建構這樣一個平臺將致力于對瀕臨絕境的手藝文化進行入園保護。
手藝文化入園保護的本質就是生產上的保護,它不但包括手藝技能(工藝)、產品的保護,也包括手藝人傳承上的保護。手藝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其核心就是擴大生產營銷,做強影響力。構建手藝文化產業園,加強園區建設,對于尚存的農村手藝,用市場機制運作手藝文化產業,將湖州本土的手藝文化資源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包裝,對種類繁多的手藝產品實施產業化開發和管理,用以傳承搶救瀕臨絕境的農村手藝文化。
2、手藝文化產業前景可觀
手藝傳承的道路坎坷,但手藝文化產業市場前景還是光明的,據國家有關部委公布的數據,2011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13479億元,占GDP比重達2.85%②。2010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692.2億元,占全市GDP比重12.3%③。這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據悉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每年拿出5億元人民幣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極大促進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湖州市的農村手藝文化產業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二、手藝入園讓手藝重現輝煌
1、有利于吸納年輕人才
手藝入園,是傳統農村手藝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的一種方式。
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目前,湖州農村傳統手藝中,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傳承人老齡化現象。這種老齡化也造成了農村傳統手藝的“高危化”和“脆弱化”。一旦這些老人去世,如果這門技藝沒有很好地傳承,將會有“絕種”的危險。如湖州的擇筆匠,他們大多年事已高,想讓該工藝恢復起來,但終因他們年紀過大難以操作,或因為做工之間的分工造成了無法通曉所有的工序的問題,而不得不作罷。究其原因,年輕人承擔著撫養子女贍養老人,買房買車創業就業各方面的經濟壓力,農村手藝文化產業陳舊過時,缺乏創意,很難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
手藝文化產業化是文化傳承發展優勝劣汰的大勢所趨,但環顧湖州現存的農村手藝,大都成效有限,經濟效益不高。只有通過專業人才把文化資源里面最有市場潛質、最可能產生效益的一部分拿出來進行創意設計再加工,才有可能轉化為經濟效益。通過園區平臺,在政府、投資界、等各方面的物質資金支持下,不光解決了融資渠道的問題,還帶來的良好經濟效益,解決了年輕人的后顧之憂,會讓年輕人重新拾起那些遺忘的手藝。
2、減少技術保密的困擾
手藝入園,是傳統手藝傳承發展的一個平臺。
“藝不輕傳”,它既是老藝人為了生存競爭的需要,也是對手藝認真負責的表現。農村手藝在傳承上往往會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擔憂,師傅在傳授技藝時會有所顧慮的“留一手”。進行市場化生產運作,對相關技藝實行版權保護,對優良工藝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將原有的“秘方”技術平臺化、工具化,從而實現手藝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手藝產業園從一開始就實行公司企業運作,將身懷絕技的手藝人匯聚起來,將同一行業精英整合成為一個(工藝)產品研發團隊,團隊間相互激勵與學習,不但減少了同行間技術保密的困擾,也會激發團隊成員創新能力。
三、農村手藝文化產業入園困境
當下,文化產業逐漸得到重視,并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納入國家規劃,這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和政策保障。很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的古城名鎮,本該借勢發力大顯身手,卻在文化體制改革浪潮中銷聲匿跡、不為人知。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的古城湖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歷來有“湖筆之都、絲綢之府”的美稱。說是湖筆之都,卻沒有一個成規模的湖筆文化產業集群,美名“絲綢之府”,在中國綢都蘇州、杭州的競爭下,早已失去了當年“湖州絲綢甲天下”的榮光,走向沒落邊緣。
1、產業界定模糊
所謂農村手藝文化產業,即在市場經濟沖擊下,農村手藝走向市場從而形成農村手藝文化產業。筆者認為,手藝文化產業首先是文化產業的分支,是農村手藝走向市場產業化所形成的經濟體,屬于經濟范疇,所以能否帶來經濟效益是該產業能夠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
手藝文化產業化以后是不是就叫“手藝文化產業”?不是,或者說不是那么簡單。由于技藝本身的問題,許多技藝的習藝周期過長,生產難度大,生產環境差,技術要求高,必須得長期實踐體悟,才能達到精練的程度。
比如湖筆制筆工匠生產一支筆,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需經過筆料、蒲墩、水盆、結頭、裝套、牛角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主要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而精制湖筆的制作工藝則多達一百二十多道。每道工序做工好壞,對湖筆質量都會有影響——外觀影響和使用影響。筆頭的每根毛,都要經過仔細挑選,再經梳、結、壓、擇等各種工序才能成型。而對這些工序的把關都要求手藝人按照具體材質因材制筆,需要把情感和經驗融入成品毛筆中,這些都是產業化機器批量復制所不能達到的。
2、產業現狀疲軟
雖然湖州市目前沒有出臺相應的入園標準,但同為長三角文化產業園區的蘇州、南京都為產業入園作了認定標準:建筑面積不少于8萬平方米;文化及相關企業占園區企業總數的70%,或文化及相關企業經營收入占園區總經營收入的70%以上;園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高于30%;園區用于生活服務配套面積低于10%④。按照這樣的標準,湖州農村手藝入園困境重重:集中表現在產業集聚功能不夠、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盈利模式單一、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
(1)集聚功能不夠,手藝后繼無人。“天下毛筆出湖州,湖州毛筆出善璉”。善璉是中華文房四寶之首——湖筆的發源地,自從湖筆之祖——蒙恬在此地革新了制筆技術后,善璉幾乎人人為筆工,家家產湖筆,獨以工藝考究出眾!但如今,這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曾令善璉人驕傲的產業,卻走向了沒落的邊緣。據湖州師范學院一項調查顯示,善璉村湖筆工人年齡主要在48-60歲之間,最大的65歲,最小的38歲,30-40歲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嚴重缺乏,30歲以下更是幾乎沒有。然而制筆像水盆工其最佳年齡是在35歲以下。年齡大了,超過50歲,體力就跟不上了,只能當師傅帶帶徒弟。年輕人不愿學,繼承者不愿干。湖州善璉鎮善璉村有半數以上的家庭,制筆的“刀具盆梳”已經成為雜物堆中的老古董,手藝文化傳承瀕臨絕境。
(2)盈利模式單一,投機商冒名頂替。湖筆,顧名思義,就是在湖州出產的毛筆。然而這塊響當當的品牌,如今卻被不產湖筆的地方盜用,在為他人創造著豐厚的利潤。在善璉“湖筆文化一條街”蓮花莊路上,我們了解到,現在善璉湖筆經銷戶及廠家近百家,雖然品種有幾百個,但銷售市場卻較為狹窄。據悉,湖筆目前年產量66萬支,其中一半供出口,值得注意的是,善璉鎮生產的正宗湖筆90%銷往蘇州,再由蘇州廠家進行裝飾、品牌包裝,打上人家的商標銷往日本等國家。據善璉湖筆行業協會會長楊新林透露:所有江西、蘇州等地的毛筆,40%-50%是善璉出產的。
一個品牌難創,更難保。發源于善璉的善璉湖筆,為什么會被外地做得如此“熱火”?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開放度不夠。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湖筆的故鄉湖州善璉鎮就為上海、蘇州等地的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做貼牌生產,而今善璉本地企業仍沒有形成自己的出口渠道鏈。不只是企業,就連整個古鎮善璉也沒能更多地對自身進行形象推廣,使得在古代名聲大噪的湖筆故鄉善璉鎮,到今天卻不能廣為人知。
結語
農村手藝產業入駐產業園,運用市場機制運作手藝文化產業,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與此同時,保護傳統手藝文化不僅要注重“物”的保護,更要注重“人”的保護,文化產業只強調創新和保護都是偏頗的,必須是創新和保護并舉,才能成為文化產業高附加值回報的關鍵因素。
在此基礎上,努力恢復和發展其技藝,提倡傳統手工藝的大膽改革創新,吸收適當的現代科技手段用于手工藝的展現和制作。有些手工藝可以考慮實現標準化規程,每一道工序、每一項器具和設備,制定出完整的工藝流程和技術標準,指導各生產企業改進工藝、提升品質。將豐富的、珍貴的、獨特的手藝文化資源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包裝,并且還可以通過將種類繁多的文化產品實施產業化開發和管理,使之立足湖州,走出浙江,面向世界,成為全人類都能夠享受的手藝文化產品。□
【本文為浙江省2012年度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湖州農村手藝文化產業市場前景調研》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R425024】
參考文獻
①徐惠林,《我市多家園區企業入省文化產業發展“122”工程》,《湖州日報》,2012-9-12(A02)
②張賀,《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3479億元》,《人民日報》,2012-11-15
③牛春梅,《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去年增加值1692億》,http://art.people.com.
cn/GB/205643/206249/14597003.html
④韶靜、陳小藝,《文化產業園不能“亂來”了》,《江蘇商報》,2012-8-31
(作者:湖州師范學院新聞學專業2010級本科生,指導老師:宋萬林,湖州師范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