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在農村信息化背景之下,采用問卷調查法,分別調查手機和互聯網兩種新媒體在甘肅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現狀。研究發現,手機在甘肅農村地區的普及率較高而互聯網的普及率卻偏低。同時,農民的信息供求方面存在不平衡狀況,即供不應求。未來應該著重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促進農村信息化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 新媒體 傳播效果
農村信息化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農村地區的通信設施不斷得到改善,除了傳統的媒介,農村居民開始接觸到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據愛立信消費者研究室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對中國農村地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初,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手機的普及率達到90%,家用電腦的普及率達到31%。
甘肅處于中國的西北部,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農村信息化發展方面都投入了相當的人力和物力。榆中縣是甘肅省省會蘭州所轄的三縣之一,全縣共有8鎮15鄉268個行政村,總人口約42.4萬人。2006年底,榆中縣被確定為甘肅省首批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建設實施縣,以甘肅省農牧廳“甘肅農業信息網”為依托,建成省縣村三級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2008年8月由甘肅省農牧廳與中國移動甘肅公司共同合作的“農信通”正式上線,覆蓋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區,而榆中縣也在受惠的縣區之中。綜合來看榆中縣的農村信息化步伐走在甘肅省前列,受新媒體影響時間較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010年12月底,筆者隨調查小組深入榆中縣農村地區進行調查研究。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結合的方法,在榆中縣下轄的鄉鎮中隨機抽取農戶進行入戶調查;共發放問卷366份,回收366份,其中有效問卷347份。同時調查人員還對一些鄉鎮的主要領導、工作人員就新媒體在本地的信息傳播現狀進行非結構性訪談。
一、手機媒體在甘肅農村地區信息傳播現狀
從整體上看,手機在甘肅農村地區的普及率很高,在受訪人員中,有74.6%的農村居民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其中中青年群體的手機普及率最高,主要集中在15-59歲的人群中。這之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村民擁有手機的比例就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擁有手機的比例越高。但數據也表明,在甘肅農村地區手機上網的普及率很低,在這些手機用戶中,只有16.2%人開通了手機上網功能。這些人群上網的主要活動是聊天(用QQ、飛信等)、查閱訊息(瀏覽新聞、查看天氣等)、娛樂(聽歌、玩游戲)。
“農信通”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的信息化服務,通過短信、彩信、語音、手機上網、互聯網等多種方式,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政策法規、農業科技、市場供求、農事氣象等信息,用以及時滿足農民的農業信息化需求。在農村手機用戶中,知道“農信通”的只占19.4%,在這之中只有12.2%的人對“農信通”業務非常了解。
在知道“農信通”的農村手機用戶當中,僅有14%的人現在仍在訂閱“農信通”,76%的人從未訂閱過。對于“農信通”的評價,有接近一半的人認為“農信通”提供的信息非常及時,33.3%的人認為比較及時;41.7%的人認為“農信通”提供的信息非常有用,比較有用的占33.3%。認為“農信通”所提供的信息非常豐富和比較豐富的超過60%。認為“農信通”獲取信息非常方便的占25%,比較方便的占58.3%。認為“農信通”操作起來非常簡單的占50%,比較簡單的占25%。對于“農信通”的收費標準的評價,有72.7%的人認為費用合理適中,9.1%的人認為很便宜,18.2%的人認為費用較高。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農信通在訂閱者中的整體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此項業務對農民的信息需求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對于“農信通”對農村居民生產經營中遇到問題的實質性幫助調查顯示,訂閱“農信通”的手機用戶中,有91.7%的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遇到過問題,其中有41.7%的人在遇到問題后咨詢過“農信通”信息中心,并都收到了“農信通”信息中心的回復,回復率100%,用戶對信息中心給出的回復都比較滿意。另一部分沒有向信息中心咨詢的用戶問及原因,主要集中在不知道怎么咨詢,或者說是不知道還可以主動地進行咨詢。
二、互聯網在甘肅農村地區信息傳播現狀
調查顯示,僅僅只有16.4%的受訪者接觸過網絡,83.6%的受訪者從未接觸過網絡。接觸網絡的情況受到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影響,15—25歲之間的農村居民,使用網絡的比例達到58%,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網絡的比例逐漸降低,60歲以上的人群使用網絡的比例為0。其次,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于網絡的使用比例隨之提高,調查顯示,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農民對于網絡的使用比例僅占1.1%,這一比例隨著教育程度的增長而增長,到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民對于網絡的使用程度達到83.3%。
通過對日常接觸網絡的人群進行調查,甘肅省農村地區的農民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購買電腦的家庭很少,僅有24.6%的農民有條件在自己家中上網。農村網民平時上網主要做的事情中,聊天、玩游戲、看電影、聽音樂等娛樂活動占較大比例。
對于網絡對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幫助程度,認為網絡對日常生產生活幫助很大的網民只占14%,21.1%的網民認為幫助比較大,42.1%的農村網民認為幫助一般。對于網絡的使用,目前存在的問題多種多樣,其中上網不方便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上網,還有小部分的網民認為網絡設施不良,網速過慢。
自2007年開始,榆中縣政府針對當地農民生產生活,設立了榆中縣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以及榆中縣農村公共信息導報。在所有被采訪對象中,近87.3%的受訪者根本不知道榆中縣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對于榆中縣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延伸出來的榆中縣農村公共信息導報,只有5.5%的受訪者表示收到過榆中縣農村公共信息導報,94.2%的受訪者從未收到過榆中縣農村公共信息導報。在農民獲取社會信息渠道的訪問中,通過榆中縣農村公共信息導報獲取社會信息的只占0.9%,比例很小。
三、當地農民信息需求及獲取現狀
在初步調查農民的基本信息需求情況后,可以看出農民對各類信息的需求都比較平均,其中較突出的是種子、化肥、農藥、農用工具的供應與價格,占46.5%,社會新聞、國內外大事占45.9%。對于農業政策法規、農時氣候、農產品供求價格、務工信息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較為均衡,但都占到一定的比重。在對信息需求的調查中,一些農民也表示,會有一些想要了解的信息卻無從了解的狀況出現。
調查顯示,農民獲取社會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傳統大眾媒介,占87.9%,與他人聊天獲取信息的占35.4%,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占10.7%,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占6.9% 。在對農業生產信息的獲取調查中,大多數農民通過向農資產品的銷售人員獲取需要的農業信息,如新品種、化肥、農藥以及新的生產技術,占到總人數的60.9%,另外一種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向熟人了解,占到52.4%。利用傳統媒介了解的占24.1%,通過網絡了解的只占2.9%,通過手機農信通的僅占0.3%。
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獲取渠道訪談中,有67.2%的農民通過農產品販子了解農產品賣出價格,有48.7%的人采取隨行就市的辦法,有36.7%的向周圍人打聽,利用傳統大眾媒介的占6.9%,而采用手機農信通的只占0.6%,網絡占0.3%。
在此次調查中,大多數農民家庭中都有外出務工人員,這樣的家庭占64.3%。調查顯示,對于外出務工信息的獲取,有將近70%的人是通過其他打工者的介紹獲取相關信息的,通過鄉鎮政府提供的信息獲取務工咨詢的只占3.7%, 利用傳統媒介占3.2%,通過網絡搜尋只占到1.8%。
四、結論與分析
經過對手機媒體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效果、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效果、農民信息需求和獲取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手機在西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高,日益成為農村地區居民日常必備的通訊工具。但大部分人并沒有開通手機上網的功能,即便是擁有上網功能,通過手機使用網絡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依托于手機的“農信通”業務甘肅省農村地區的推廣效果并不理想,在農村地區的知名度和實際使用程度都不高。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使用過農信通的農民用戶對農信通的評價普遍較高,認為信息及時、獲取方便、操作簡單等。一部分農信通用戶還嘗試過將日常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向農信通信息中心咨詢,及時的得到了相關回復和幫助。就此看出,農信通在甘肅農村地區實際使用用戶中口碑較好,品質也不錯,推測造成農信通普及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其宣傳與推廣力度不夠,很多農民并不知道或了解此項服務。
2、目前甘肅省農村地區網絡普及程度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經濟因素的限制,農民中使用互聯網的比例較小。而在使用互聯網的農村網民中,日常上網的主要活動均是以娛樂為目的,對農業訊息的需求程度較低。經濟因素的限制、互聯網普及力度以及農民自身接受能力的限制都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而通過調查榆中縣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的普及程度,我們看到,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并不知道網絡工程和信息導報的存在,可以直觀判斷出榆中縣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對農村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的信息需求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在農業信息傳播的供和求之間出現脫節現象。
3、在農民信息需求和獲取方面,總體上講,農民對各種信息都有一定的需求,并對日常生活中各類信息需求量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而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斷豐富。雖然相關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農民信息需求和供給還是存在不平衡的狀態,即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也發現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對于務工信息的需求量較大,但此類信息的供給依然呈不平衡狀態。□
參考文獻
①王錫苓、段京肅、李惠民,《互聯網在西北農村的應用研究:以“黃羊川模式”為個案》[J].《新聞大學》,2006(1)
②蘆世玲,《農村互聯網使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青年記者》,2009(14)
③李紅艷,《新農村、新媒體與農民日常生活的變遷》[J].《新聞界》,2008(1)
④劉君,《基礎環境對媒介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傳播影響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2008(9)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