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青年報》副刊《思想者》是以思想理論指導為主要功能定位的“大副刊”,本文對《思想者》在為期一年時間里的報道進行量化分析,從報道的內容和比重分析《思想者》在編輯過程中是如何做到把思想理論融入實際生活,讓思想理論真正走進讀者的心里,給讀者以思想上指導的。
【關鍵詞】《中國青年報》 副刊 思想性
《思想者》是《中國青年報》唯一的一塊思想理論副刊,肩負著“以重要的使命引導人”的重要職責。本文從對《中國青年報》2011年5月30日到2012年6月4日為期一年的時間里刊載的文章進行分析,探尋《思想者》的報道重心以及是如何做到把思想理論的指導性和社會新聞的現實性相結合的。
副刊是時代變遷的承載者和體現者,《思想者》雖然是思想理論型副刊,但其內容包羅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俯視整個中國報紙副刊而作出的“全息攝影”式的抽象概念。在2011年5月30日到2012年6月4日為期一年的時間里,《思想者》共出版45期,登載232篇文章。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定量分析,內容主題分為青年培養(yǎng)、文化問題、經濟態(tài)勢、制度改革、干部管理、軍事六個板塊,其中,各內容所占的比例見圖1。文化問題、經濟趨勢和制度改革三個板塊的內容在這一年的報道中占的比例最大,分別為43%、26%和15%。副刊的每一個細節(jié)其實都流露著當時的社會情感、公眾意識,與時代精神遙相呼應,反映社會歷史的變遷,報紙副刊的發(fā)展與其生存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直接聯系在一起,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有什么樣的報紙副刊。《思想者》的報道變化和比重反映了它對現階段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把理論和現實問題相結合,賦予理論鮮活的生命力,給問題的解決以正確的方向,用媒介的力量引導讀者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已成為《思想者》的主要任務。
一、“大道理”里也有“小生活”
副刊必須充滿時代的聲音,必須充滿代表著生活主流的聲音。《思想者》的功能定位是理論學術、學者和大眾之間的“橋梁”。在文化多樣性的沖擊之下,人們的思想和眼界越來越開闊,很多人對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價值理念的適用性有了質疑和不解,對市場經濟下產生的個別現象心中有疑問。傳統(tǒng)的說教即使問題很重要,但由于缺乏靈活的形式和對實際生活的具體分析,很難引起青年讀者的共鳴。
針對當下社會頗具爭議的“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這個問題,《思想者》在2012年10月17日刊登了專版《如何重建中國社會的信任》,這看起來是個“高大空”的社會問題,編輯分別采用了《我們是“老百姓”不能“老不信”》、《建立社會信任需要深化改革》、《為什么今天的社會充滿不信任》三篇文章組版,專題從和諧社會最基本的要求——“信任”、從本不該是一個“問題”卻為何變成了“問題”出發(fā),由三位學者闡釋了如何正確看待“信任”以及在制度和法律上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重建“信任”這個問題,文章沒有回避當下眾人對市場經濟造成信任缺失的質疑,肯定了市場經濟對道德喪失產生的影響,同時也指出市場經濟對道德需求的“二律背反”,認為現在正是我們重建信任的好時機。
此外《思想者》在2011年8月22日刊登了《中國共產黨的變與不變——析“四種考驗”、“四個危險”》分析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執(zhí)政面臨的問題和考驗,文章對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過程中出現的貪污腐敗、能力不足、脫離群眾等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講出了讀者的心里話,對中國共產黨如何做到“執(zhí)政不失政”并且“執(zhí)政不亂政”進行“發(fā)問”,說出了讀者心中的疑慮,最后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執(zhí)政的“變與不變”向讀者說明了共產黨執(zhí)政的理念。
這種講“大道理”“說教”性質的理論道理一方面深奧,艱澀不易被人懂,另一方面它遠離老百姓的生活,讓讀者覺得陌生,不輕易被人接受。但這種“道理”卻不能因為“陌生”就遠離老百姓的生活,因為這些理論在根本上可以給讀者以思想性的指導,把許多講不清楚、說不明白的事情歸納清楚,化解讀者心中的疑惑。所以《思想者》在刊登的文章中把理論和老百姓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相結合,用理論闡釋現象背后的原因,用現象來說明理論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陶鑄曾說“要寓共產主義教育于談天說地之中”,就是要讓“大道理”里見“小生活”,“小生活”里蘊涵著“大道理”,只有這樣,理論的魅力才能在實際中得到彰顯。
二、講“大環(huán)境”也“重眼下”
報紙正刊對新聞的報道是一種事實的再現,是客觀的、外在的,由于文體的要求,其思想的張力是有限的,它突出的表現為新聞人物及事件的影響力,卻難以表達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副刊則不同,由于它的內容涉及社會各個角落,比報紙正刊更“軟”、更“活”,可以說副刊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場所,讓各種思想匯聚于此并展示、碰撞,將創(chuàng)作主體內在的思維與外在的文體形式銜接得當,使其思想的張力達到一種完美的高度。
副刊的新聞性,從宏觀角度看,它內容的客觀性和信息的傳遞性,與一般新聞報道是相同的,但從微觀角度看,它在信息的傳遞時間上又是不相同的。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各類文學藝術手段或者理論性的議論來反映當前或者近一個時期社會上發(fā)生的有代表性的人和事,這種人和事雖然不像新聞報道那樣迅速及時,那樣反映“新近發(fā)生的事實”,而是從微觀真實方面、時代感方面、信息方面來反映一段時期里發(fā)生的人和事。把副刊的新聞性和思想性結合在一起,以先覺覺后覺——把先進的思想傳寓于眼前的事物遞給讀者,以先知知后知——把大家還不清楚知道的事物給大家說明白,使讀者明曉其中的緣由。
副刊是正刊的延伸和深化,它必須具有鮮明的立場、觀點和時代特征,不能也不可能遠離時代的主旋律及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思想者》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立場積極配合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是黨的政策方針和青年讀者之間的“鑰匙”。青年讀者關心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現實問題,因為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及對問題的解決攸關他們的利益,但青年讀者往往理論修養(yǎng)不深,社會閱歷尚淺,對很多問題的解決考慮不完善。《思想者》結合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從老百姓的視角出發(fā),針對青年讀者在對這些問題感到的焦灼和迷茫,充當“一把鑰匙”,解開讀者心中的疑惑。
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的主人翁意識日益提高,尤其是新生代的青年人,他們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對于社會上的現象大都有了獨立的看法。副刊應該適應讀者的心理變化,用更加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強化傳播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在知識性、趣味性上體現自己的優(yōu)勢。更準確、更深入的反映社會現實,以鮮明的時代感吸引廣大讀者。
三、摹寫多樣觀念,啟發(fā)受眾思想
副刊是文化的“軟”陣地,它可以容納形形色色的思想:懷舊的、新潮的、傳統(tǒng)的、另類的,不同職業(yè)、文化水平的人的思想都能在這里找到它的棲息之地,都可以自由地被表達。副刊《思想者》在再現生活原生態(tài)的過程也是啟發(fā)人心智的過程,將一個零散的、個性化的思想觀點統(tǒng)攝于某一個寬泛的思想體系之中,使無序的多元思想有序化、整合化,從而達到一種思想的重構,以形成思想的碰撞,給讀者以強大的思想啟蒙的力量。幫助讀者充分認識自己,冷靜客觀地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目標,尋找自己的社會坐標。
在2012年1月30日《思想者》刊登了《榜樣和偶像可以轉化嗎》一文,文章從現在青年人身上的普遍現象說起,“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偶像——從遙不可及的愛因斯坦到近在眼前的李宇春”,但現在的現狀是青年人中普遍存在的是過度崇拜明星偶像,對思想工作中的榜樣教育卻提不上興趣,全文用理論結合實際分析了榜樣和偶像之間的差異與共通性,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榜樣和偶像之間是可以轉化的,轉化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榜樣教育的感染力,消減偶像崇拜的過度和無序。”兩者的存在彼此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全文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用包容的態(tài)度來審視偶像崇拜中出現的問題,既沒有說偶像崇拜不好,也沒說榜樣就是最好的,而是冷靜地、積極地尋求兩者之間的解決辦法。
副刊的基調,一定要不斷地反對那種站在時代激流之外指手畫腳的冷眼冷語,吞吞吐吐,它更注重的是實用性——即實際指導的效果。副刊是社會信息的載體,不管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其時代精神都要在副刊上表現出來。馬克思說,報紙要“少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準確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現實”,這話對副刊同樣適用,新形勢下,報紙副刊都在由單一性向多樣化發(fā)展,副刊內容也體現為“大文化理念”,題材更廣泛、內容更豐富、觸及的社會面也更廣。《思想者》對多元生活和觀念的摹寫,是積極地、實事求是地面對社會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之道,給讀者以思想上的指導。□
參考文獻
①羅賢梁:《報紙副刊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②田建平:《當代報紙副刊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胡祥禮,華中師范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牛國梁,《合肥晚報》視覺中心)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