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正如自然界存在生態平衡現象,媒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影響、有機統一的整體,在這個系統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相對穩定的平衡。本文側重研究媒介生態系統中的自我調節功能,對“日報”、“晚報”中城管問題的報道進行了分類分析,指出它們在報道上各有側重而使整個媒介環境呈現一種相對平衡現象,并對個別不平衡現象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媒介生態平衡 “日報” “晚報” 城管問題
國內研究媒體生態系統的文章不少,但是分析媒介生態現象的文章卻不多。中國學者更多地采用思辨式研究,本文運用了西方盛行的抽樣與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方法,嘗試了研究方法從偏重思辨、定性到偏重實證、定量的轉型。
一、媒介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于相等,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所謂媒介生態系統( media 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人、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通過物質交換、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動態平衡的統一整體①。和生態系統一樣,媒介生態系統內部需要通過物質交換、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等過程來達到良性循環,并且當某一方面受到沖擊時,媒介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自我適應、自我更新的能力來恢復平衡或者說使整個生態系統保持動態平衡。
二、“日報”、“晚報”城管問題報道的比較分析
一提城管,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粗暴執法,在大眾的心里,城管的執法方式令人非常不滿。網絡上太多關于城管的負面報道使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那里城管的形象已經被妖魔化。由于執法手段不當,城管的形象差,由于形象差,再通過媒體的報道和網友憤怒的宣泄,城管的執法手段受到更多非議,如此往復惡性循環。這種主觀看法超越了對現實的反映,成了一種誤導。
但是翻開“日報”,我們看到的是一片完全不一樣的艷陽天。這不禁讓人想起網絡上流傳的一句笑話“看一條微博,要看七天的新聞聯播才能治愈。”為什么不同的媒體對同一類社會現象的報道呈現這么大的反差呢?這種反差對于大眾對社會的了解又有哪些影響呢?對此,筆者利用CNKI及各報紙電子網站收錄的“日報”和”晚報”,選取了2009-2012年期間的“日報”和”晚報”文章各100篇,對于城管問題的報道內容進行了分類,如表1、表2所示:
筆者根據城管問題的報道內容對“日報”、“晚報”進行了分類,發現“日報”和“晚報”在塑造城管形象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日報”用了將近一半的比重贊揚城管執法人員中的好榜樣,居于第二位的是口號倡導類文章(22%),幾乎沒有詳細報道城管和商販暴力沖突過程的內容;而“晚報”中對城管暴力執法的報道占到了64%。
(2)對于城管現象的評價,“日報”多是客觀評價并提出改善建議,即使有批評城管的也是語言溫和。“晚報”則多站在弱勢群體的一邊,對城管暴力執法行為的批評言辭犀利。
(3)“日報”用部分比重文章肯定城管人員對城市環境建設的作用,“晚報”中卻沒有。
不同性質的報紙,其報道側重不同的背后是價值取向的分歧。“日報”在中國是黨報的代名詞,“日報”做為中國的主流紙媒,擔負著把握輿論走向的重要責任。而“晚報”屬于生活類報刊,是一種商業報刊,其受眾定位是普通老百姓,它的商業報刊身份要求其報道內容必須迎合受眾才能獲得利益。社會對弱者有種天然的同情心,”晚報”站在小販立場,表達對弱者的關懷和支持,容易贏得受眾的認可。
三、從城管報道談媒介生態系統的沖突與平衡
對同一個問題的報道呈現“一邊倒”的現象,勢必是不合理的,這種報道也是不客觀的。“日報”中口號類、倡導類文章較多,但是這些倡議只是表面的高屋建瓴,紙上談兵,未能對緩解管販矛盾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報道不能深入人心。“晚報”的親民方針讓“晚報”實現了民心和利益的雙贏。“晚報”由于其商業報刊身份,很容易為了吸引眼球而加大暴力事件的報道量。尤其是在缺乏管制規范的互聯網上,城管與商販發生惡性暴力事件的消息更是數不勝數。對于城管被打的消息,網上一片“打得好!”“這種人不槍斃不足以平民憤”的噓聲。太多關于城管的負面報道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使城管與商販的對立關系更加尖銳,加劇了大眾對城管這個職業的憤恨。
在生態系統中,一種動物繁殖過快時,它的天敵也會增多,來抑制它的過度繁衍。一個物種如果數量突然減少時,它的天敵因為缺乏食物也會數量減少,這樣就促成該物種安全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條件,使得它的數量有所提升。
在媒介生態系統中同樣如此,“晚報”不合理的報道比重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加劇了城管和商販的矛盾,這時“日報”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日報”對那些親民執法的城管的贊揚,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城管都是靠暴力解決問題。那些描述有了城管以后城市環境變化的文章,提醒我們,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他們執法手段上,而忽視他們對這個城市的貢獻,因為有了他們,街道才更有秩序,上下班的交通才會更順暢,城市才會更干凈更美好。“日報”報道城管工作的辛苦與無奈,讓人們放下對他們的仇恨,對他們的工作性質多一些理解。換句話說,是“晚報”的太多負面報道才催生了“日報”這么多的正面宣傳報道。
而“日報”呈現一片表揚和肯定,會讓公眾產生質疑和反感,“晚報”對城管暴力執法的揭露和痛斥,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引起了整個社會對這個問題的廣泛關注,大眾輿論的力量對個別執法不當的城管人員起到了威懾的作用。監督提醒他們謹言慎行,在法律程序范圍內行使執法權,執法時合理選擇執法方式,避免強制執法造成對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傷害。
《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說天覆地載,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四時日月, 錯行代明而不相悖。媒體對城管暴力執法的抨擊與對城管工作的支持是辯證法上的一對矛盾,它們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唯有實現二者平衡才能在保證公民權利的同時維護良好的輿論環境。“日報”和“晚報”的報道呈各朝“一邊倒”的情形,剛好使得媒介生態系統呈現相對平衡的一種態勢。
城管問題解決的根本辦法還是依賴我國法律政策的建立健全,任務雖緊迫,但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此過程中,媒體的報道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對弱者的支持和同情還是對某些暴力執法分子的痛斥,亦或對城管人員工作的肯定,這三者博弈的基礎就是在一個平衡的輿論環境里都能得到實現,都有各自的限度。對城管人員工作的肯定滲透著居民獲得城市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暴力執法行為相對個人的尊嚴和人身不受侵害的權利滲透著國家法律的尊嚴。對其中任何一項的破壞都會打破這個平衡,使得另外二者也不復存在。
四、合理配置使媒介生態更加和諧
“日報”的贊揚聲和“晚報”的批評聲相得益彰,使整個媒介生態系統呈現一種相對平衡,但這種平衡是相對的,也是脆弱的。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對城管存在著極深的誤解和仇恨,說明目前的報道側重比重并沒有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
在對于城管問題的報道中,《人民日報》的報道是客觀而全面。《人民日報》從城管制度的由來,造成目前城管與小販矛盾沖突的原因等做了深入的分析,推出了《城管十問》系列報道。這里既包括對社會底層人民生活艱難的同情,對個別暴力執法城管的批評,更從我國的制度上揭示城管問題的成因。采用消息與評論組合系列報道,從多個方面剖析問題,讓人們聽到不只是一種聲音,這是“日報”摘到宣傳者帽子的一個有效措施。大眾全面了解事情真相,而不是只聽一家之言,誤以為春暖花開或是天昏地暗,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日報”的可信度。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越多,這個生態系統越復雜,也越穩定。同樣,在媒介生態系統中,多個聲音的相映成輝,信息的流通量越大,媒介去偽存真的能力也會增強,媒介大環境更加穩定。□
參考文獻
①邵培仁,《論媒介生態系統的構成、規劃與管理》[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8(2)
(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