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具有輿論監督功能,但由于監督方式及度的把握不當等,致使社會上出現了不少新聞事件當事人因為新聞報道而使生活受到影響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本文探討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嘗試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 隱私保護 新聞職業道德
隨著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顯現。近年來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促進了中國社會民主建設的不斷完善。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社會問題不斷出現,社會熱點頻現,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在經歷了多個事件輿情從形成、發酵、高潮、理性回歸、淡化、平息的過程后,也逐漸暴露出了輿論監督過程的缺陷,需要媒體人深入思考,以促進中國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機制的完善,使輿論監督更好的為社會的進步服務。
一、輿論監督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一個基本社會功能,及時準確的監督可以起到扶正避邪、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作用。輿論監督的有效開展有利于維護社會團結穩定,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是促進民主建設、政治文明的有力保障。新聞輿論監督是公眾了解、參與和監督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重要渠道,是防止和糾正司法腐敗,推進執法公正、文明執法,實現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新聞輿論監督過程中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
輿論監督具有監督社會的能力,但同時也有可能在監督的過程中傷害到當事人的權利。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意在通過媒體對社會上熱點事件的報道,形成對違法亂紀行為的社會輿論壓力,迫使其停止違法行為。同時激發社會大眾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情進而給予幫助,并且引發人們對于自身行為的深入思考。然而在實際的輿論監督及輿情發展過程中,如何做到既向社會公開透明的公布信息,又充分的保護當事人的基本權利,應當成為媒體人思考和改進的主要方向。筆者以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為例,做以下幾點思考分析。
1、事件再現
在對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的報道中,部分媒體不顧當事人隱私,曝光細節,引發社會質疑。2011年11月6日,受害人的丈夫楊武第一次把電話打給當地媒體,控訴妻子被聯防隊員強奸了,自己當時躲在一邊。施暴者的家屬一遍遍上門謾罵、恐嚇。當地的一家媒體記者接到電話后,決定去看看。當這個記者聽完楊武的哭訴,忍不住感嘆:“你太懦弱了!”這句話,連同強奸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一起寫進了新聞報道。
2、社會影響
該案經過網絡發酵和微博轉載,迅速成為當時的社會熱門話題。而知名人士和知名媒體轉載的微博,轉載和評論數量均過萬,僅僅一天時間,圍觀者對楊武“懦弱”、“懦夫”的評價呈幾何式地瘋狂增長。此后越來越多的媒體趕到現場即楊武的家中,文字、圖片以及視頻被集中傳上網絡,再加上微博轉發,楊武、他的妻子甚至他們年幼的女兒,都一下子出現在公眾面前。一家媒體針對楊武的自責,頭版頭條竟刊出“‘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是的,你還好意思說”這樣的標題。
3、新聞報道中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
馬克思曾對報刊關于私人問題的報道作了如下原則性的闡述:報刊有責任揭示一般的情況,但是我們認為它不應該揭發個別的人。指出個別的人,只有在不這樣做就不能防止社會的某種禍害,或者事情在整個政治活動中已經公開,因而“揭發”一詞在德文中已經完全失去其原意的時候,才是必要的。
陳力丹認為,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隱私權”這個概念,但相當完整地說明了隱私權的內容和原則界限:第一,報刊不應當揭發與社會、政治無關的一般個人的私事,例如揭示他的姓名、地址和活動等等;第二,如果這種個人的私事涉及或者妨礙了社會生活,或這個人出于政治活動中,那么他個人的活動就不屬于不應該揭發的私事,而成為新聞報道的對象。
根據以上分析,楊武案應該被認定為社會、政治無關的一般個人的私事。雖然楊武將事件透漏給媒體,但是初衷卻是希望通過社會力量來譴責罪惡行為。媒體對于這起事件的報道,應該以輿論譴責為主要目的。但是實際上新聞媒體的報道,卻使他們一家人的隱私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輿論偏離了其主線。
在傳媒業中,有一些應該共同遵守的職業規范。例如,美國職業記者協會的《職業倫理規范》提到:“當采訪受到悲傷事件影響的人們或使用其圖片時,記者要有同情心,謹慎使用圖片。要認識到采訪和報道可能對采訪對象或公眾引起傷害和不安,自以為是的追逐新聞是不可取的。①那么媒體報道方向出現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進入網絡時代,網絡媒體以其傳播信息迅速快捷,接近普通民眾,信息量巨大等特點,在成為受眾重要信息源的同時,也成為了社會圍觀的平臺。每一個網絡受眾都是一個圍觀者,大多數網民在看待某一社會事件時,都會結合自己的社會身份,生活經歷并且摻雜很多個人情緒。即使受眾盡量站在客觀角度說話,然而微博和網絡的強大傳播能力,使得千萬級數量的評論鋪天蓋地的涌向事件的當事人,不管這些評論是支持或是反對,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事人的生活產生了影響,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已經上升為一場全社會的集體偷窺行為。新聞媒體的放大作用,使得被訪者生活隱私被肆意宣揚,被訪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基本權利得不到妥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加強被訪者隱私權的保護已經成為新聞媒體刻不容緩的重要責任。那么如何保護被報道者的隱私權呢?
首先,要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強化從業人員職業信仰,不僅僅為了迎合大眾而將一切新聞都娛樂化。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告訴我們,對于性犯罪案件當中的受害人應當給予隱私保護。然而,在這起事件中,一些媒體記者除了象征性的使用化名外,不但公布了受害者的住址,還不經同意就跑到受害者家中,提出各種讓當事人難堪的問題。記者的鏡頭不僅對準了情緒悲傷的妻子,而且他們年幼的子女也未加任何保護的出現在鏡頭中。如此缺乏人文關懷的行為,實際上對受害者造成了“二次傷害”。
其次,媒體報道應集中在譴責罪惡行為,弘揚社會正義方面,對事件做客觀全面的分析。在這起事件中楊武和他的妻子都是社會弱勢群體,理應得到社會大眾的同情。導致他放任妻子受侮而不敢反抗的原因,不僅僅是其個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更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原因。把報道的矛頭指向這樣一個弱勢群體的人,不僅不利于社會輿論對于黑惡勢力的譴責,更會使無數像楊武這樣無助的人對媒體望而生畏。以后即便再碰到不公的事情,也不會選擇依靠媒體來解決問題。
第三,媒體應該注意報道的細節把握,把對受害人的傷害降到最低。處于受害中的人,無論其他人如何安慰,對于事件的回憶、敘述都必然是對受害者的再一次傷害。媒體需要通過事件當事人的敘述才能還原事情真相,向社會傳達信息。不管是出于對職業道德的遵守還是出于人道主義的關懷,新聞媒體都應該把對事件當事人的傷害降到最低。比如在楊武事件當中,媒體不應公布受害人的家庭住址,不應該大肆地對楊武的照片進行宣揚,更不應該一次次對受害的婦女王某提出各種讓其難堪的問題,以及對其進行拍攝。
這體現的是對受害者的尊重,也是媒體必須恪守的倫理準則。媒體應該重新認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規范,并且把人文關懷放在首位,不能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就不顧及當事人的尊嚴,不保護當事人基本的權利。
第四,媒體應該把握新聞輿論監督的度。向社會傳遞信息是媒體的責任,在此過程中,媒體不僅要掌握好輿論的方向,同時要把握好報道的度,不能過度的把輿論指向某個方面,而不引導社會大眾全面地思考問題。
學者陳力丹指出,新聞傳媒從業者在進行新聞活動過程中,要明確一條原則: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嚴,比收集新聞更重要。任何時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高于記者從事的新聞報道本身。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精神交往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2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