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提高圖片語言的豐富度以彰顯報紙自身特色成為讀圖時代的新呼喚。可采用多個景別、多個對象的單幅圖片,也可以采取組合式圖片的報道;注重圖片的思想內涵和意蘊的含蓄流露,從而達到圖片思想深度和視覺深度的統一。
【關鍵詞】圖片語言 《揚子晚報》 視覺深度
1982年,美國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創刊,它“文字+照片+示意圖”、使用大照片、短稿件、重視色彩的報道方式,宣告“讀圖時代”的到來,對美國乃至全球報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①。圖片相較于文字報道,能夠更加直觀地傳遞信息,部分地再現新聞現場,因此,新聞圖片在構成完整且客觀的新聞報道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三十年來的不斷發展,使得包括新聞照片、圖示和圖畫在內的新聞圖片為各家媒體廣泛而嫻熟地運用。在各家報社不缺乏圖片數量的情況下,努力提高圖片語言的豐富度才是凸顯自身特色、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揚子晚報》近期的報道中,著重針對國慶長假免收過路費這一政策的新特點,對黃金周期間人們的出行、旅游做了詳盡的策劃報道。圖示、圖畫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例如手繪通行地圖、列表報道各交通要道車流量等,使得信息表達更加一目了然。新聞照片的拍攝和選用,則集中表現出高速公路上、熱門旅游景區人海車海的壯觀景象。對于車多、人多現象連續8天的關注和報道,產生了集中效應,使得“高速免費”這一新政策帶來的交通擁堵、景區爆棚現象令讀者印象深刻。然而,假期過后,除了新政策帶來了人多、車多的印象,受眾的記憶中還留下了什么?
在表現長假期間景區游覽狀況方面,《揚子晚報》所選圖片多為人頭攢動的遠景、全景,以表現人多擁擠的情況,但是大量的遠景、全景導致個體的細部特征被忽略,比如說游客的表情、動作等細節。長假前幾天或許可以著重表現景區人多的場景,但是每一天的報道都是這樣的大場面則是需要斟酌的,這種方式傳達出來的信息側重于人的數量多,卻沒有了游客心情的描繪,使得圖片報道的內容略顯空洞且缺乏生氣。而10月1日A5版特地選用了三張小圖,報道被堵在路上的人們在高速公路上健身、遛狗、打網球的情景,新鮮而又生動。可仔細一看,三張圖片均來自網絡,缺乏報紙自身的特色,并且讀者通過網絡渠道可以了解到,在高速公路上發生的“故事”遠遠不止這些。這些“故事”如果可以由《揚子晚報》自己拍攝到的話,將會成為當天同類新聞報道中的亮點。
在已經不缺乏圖片的時代,如何有效地多視角拍攝以及如何選擇、編排這些圖片,以增強圖片的表達效果,是讀圖時代的新課題。提高圖片語言的豐富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就單幅新聞照片而言,應當考慮多景別、多個對象。
多景別的拍攝方面,可以采用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相結合的方式。全景集中于事件的環境介紹,中景則集中于故事的敘述,而特寫則突出某個元素,尤其是典型性的瞬間,以增強畫面的感染力。在10月28日亞冠江蘇舜天主場對陣恒大的報道中,《揚子晚報》選用了兩隊球員跳躍搶球的一幅圖片,背景中座無虛席的的觀眾看臺被虛化,而兩名隊員跳躍的一瞬間奮力以頭搏球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則被有力地捕捉,使得比賽現場的激烈和精彩真實可感,激動人心。除了激烈的體育比賽的報道,日常事件的報道也可以采用類似方式。例如11月4日“首個寒潮來襲,48小時降溫10℃”的報道,選用了一張狂風暴雨突如其來時,南京街頭騎車市民因猝不及防而用塑料袋遮擋風雨的照片,塑料袋雨衣在狂風中肆意飛舞,騎車市民眉頭緊鎖,一股寒意直涌讀者心頭。照片捕捉到了有生命力的瞬間,因而畫面形象極富動態感和表現力。
表現對象方面,除了關注整體之外,個體的獨特表現也是需要攝影記者敏銳捕捉的。比如國慶黃金周的專題報道中,可以加強刻畫堵在出行途中的人們的行為活動、在爆棚的景區里掙扎的游客的動作、表情等細節,既擴展了信息量,又能夠增加圖片的趣味性,吸引讀者眼球。細節能夠深入、細致地表達主體的心情甚至是性格,傳達出一種強烈的情感信息,而強烈的情感上的沖擊力更容易觸發讀者敏感的神經,引起共鳴。
豐富圖片語言,還可以采用多幅圖片組合式的報道。組圖在如今的報道中已不鮮見,然而如何提高多幅圖片組合報道的有效性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圖片的選擇上,可以從整體環境、群體全貌、個體觀察、局部特寫等方面考慮,形成一組完整的畫面;可以借鑒動漫創作的方式,表現同一對象不同時間段里的狀態,形成動態的畫面;也可以充分運用邏輯,在圖片的選擇上形成對照或者反差,用圖片說話。《揚子晚報》10月12日的報道“500萬大獎來了,好端端的家沒了”的報道中刊登了一幅名為“中獎者臉譜”的圖片,將6位中獎人領獎時戴著帽子和嚴實面具的肩部以上特寫畫面緊湊地拼接在一起,構成一整幅圖片,配合報道標題,這幅圖片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詭異和夸張,諷刺之余又對因為中獎帶來種種矛盾而沒了家庭的中獎者心生同情。這6張“臉譜”本是各自獨立,但是組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一種相互呼應,強化了表達效果。而11月21日對于江蘇人才招聘會的組圖報道則采用了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組合方式。一幅大圖表現整個招聘會人山人海的景象,另外兩幅分別表現與用人單位交流的畢業生個體以及畢業生借同學的背填寫招聘表格的細節,這一組圖片從三個角度為讀者清晰地描繪了招聘會現場的景象,除了傳遞出了人多的信息,讀者還能從細節的表現上感受到現場的緊張氣氛和畢業生應聘者的忙碌甚至是焦慮情緒,讓讀者仿佛親臨現場,能夠感同身受。總之,無論采用何種方式組合圖片,都應當使得圖片語言在多樣性的基礎上保持統一性——即圖片服務的主題的一致性。
隨著手機與數碼技術的結合與日益進步,智能手機不僅能夠隨時捕捉畫面,而且已經能夠達到較高的清晰度和色彩的保真度。在人人都可以拍照上傳,都可以充當現場的“記錄者”的時代,報紙新聞照片想要凸顯自身特色,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就應當在圖片深度方面不斷努力。新聞圖片的深度主要體現在思想深度和視覺深度兩個方面。
思想深度是指,透過現象洞察到事件本質或者人物內在精神品質、心理方面的東西,給讀者以激發和啟迪。這不僅要求攝影記者對事件本身有充分的理解和洞察力,在某種程度上還需要做好前期的報道策劃。攝影本身具有現場性和瞬間性,很難如文字報道一樣在前期加以精心策劃和編排。但是,如果有條件的話,攝影記者可以加入策劃報道的討論當中,加深對于事件本身甚至背后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從而有助于加強對現場取材的預判和拍攝角度的把握,捕捉到具有獨特視角的信息。所謂深度,并不一定總是要求思想十分深刻,可以提供給受眾不同角度的解讀,引發受眾的思考,從受眾本位出發,往往就是有思想深度的表現。
視覺深度則要求考慮新聞圖片意蘊的含蓄流露。某種意義上,圖片是比文字來得更為直接的信息表達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讓讀者一覽無余的就一定是好的新聞照片。有些照片具有以畫面背后的意蘊去感染人的力量,用藏而不露的隱性信息增添其魅力。這種新聞照片與文學藝術的含蓄有相似之處,中國山水畫就推崇含蓄表現的“落墨深遠,刻題甚近”: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實而生;故藏露相宜,無畫處皆成妙趣②。圖片背后的意蘊可以給讀者以聯想的空間,而這種隱而不露的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悟的情感往往更加動人。在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的專題中,《揚子晚報》報道了南京第一個在普通小學就讀的盲童,常常能考年級第一的自強女孩陳芊的故事,選用了一張陳芊上課時的照片。小姑娘用手指觸讀盲文課本,十分專注而嚴肅的神情令讀者動容,雖然她的眼睛看不見,無法直視鏡頭,但是讀者從照片中卻分明可以感受到小姑娘明眸里的亮光,正是這神情中流露出的生命的單純和自強的生活態度深深打動著讀者。這種意蘊也是圖片充溢的讀圖時代,人們對圖片審美的需求。對美的追求是人之天性,而對于審美活動的自覺追求則是人們精神世界越發豐富和提升的表現。我國著名報人戈公振曾說過“圖畫為新聞之最真實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腦筋,而引起其愛美之感,且無老幼,無中外,無文字深淺,程度高下之障礙,均能一目了然。”③可見,具有美學情感的作品能夠撇開國籍、年齡、學識和人生經歷的差異,直擊并且觸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引起全人類情感上的共鳴。
當然,新聞照片畢竟不同于藝術照,無論怎樣把握它的視覺效果,都應當以尊重事實和現場為第一準則,堅決反對為了藝術效果而要求拍攝對象擺拍等制造假新聞圖片的行為。
在如今新聞攝影只需輕輕按一下快門的年代,新聞圖片量大且紛繁,對于同一景象可能會有不止一張照片來表現。因此,在新聞照片充斥的讀圖時代,要增加圖片語言的豐富度,歸根結底就是要求在選擇圖片時,強調每一張圖片的獨特性。編輯所選擇的每一張圖片都應當具有其獨特的信息點,盡量減少信息表達的簡單重復,而表達同一信息的圖片即使畫面內容有所不同,也應當在可供選擇的圖片充足的情況下放棄使用。無論是單幅圖片中的不同景別和不同表現對象的結合,還是組圖中各個角度的呈現,都是要求每一張圖片承擔起獨特的表達內涵,當然這種獨特并不意味著割裂和孤立,是與整體主題統一下的個體的特殊性。而圖片的美學意義則是這種獨特性的內在要求和更高層面的體現。這樣,縱觀整份報紙的報道,才有圖片語言的豐富度可言。□
參考文獻
①劉建光,《讀圖時代中國報紙新聞攝影的發展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
②③鄧利平,《新聞編輯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