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實現這一點,就得做到信息公開。本文通過案例分析了新聞報道信息公開的現狀及阻礙因素,探討了信息公開的必要性。
【關鍵詞】信息公開 阻礙因素 必要性
一、新聞報道的信息公開現狀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媒體接受著考驗,經歷了洗禮,“信息公開”一直是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信息公開是新聞界的老話題,盡管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新聞人及普通大眾。
1、信息公開欠缺的案例
(1)非典時期的非典型報道。2003年非典”初期,媒體的整體沉默造成流言滿天飛的不利狀況,使廣州乃至整個中國陷入了流言以及對不明傳染病的恐慌中。隨后,在國內外各方面的壓力下,媒體才發出強音告誡大眾,把真相展示給大眾,讓大家行動起來,抵御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非典”初期,由于處置不當,給后期工作帶來很大阻力,使得國際形象受到損害。
(2)關于阜陽手足口病的相關報道。從2008年3月上旬,阜陽市的幾家醫院陸續收治以發熱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為主的疾病患者開始,到4月16日,出現10例患兒死亡,而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公布任何可靠消息,全城陷入恐慌,以至于“怪病”奪取兒童生命的謠言四起,謠言傳播范圍以至全國,負面影響頗大。可此時,官方僅以“呼吸道疾病”搪塞民眾,而民眾卻在各幼兒園門口看到“怎樣預防手足口病”的大量宣傳單,這種信息公開方面的自相矛盾,引起了百姓的恐慌。
2、信息公開的成功典型
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中,我國媒體快捷、全面、準確地傳遞著這場災難的真實場景和救援過程,讓全國和世界的受眾如身臨現場感受到天災的無情和人間的真情,呈現了一個全新的中國形象。
針對汶川地震的相關報道,媒體打破以往慣例,迅速反應,大規模、強力度報道。媒體不僅是記錄者,還是各種社會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不少新聞記者當地震發生后,不顧個人安危及時奔赴現場,把那些悲慘的場景、生命的無助以及積極的救援及時報道出來,使民眾能更多地了解災情、了解災區人民的苦難,與他們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美國《國際日報》在題為《也該表揚表揚(中國)媒體》的評論文章中稱:“媒體所做出的沒有遮蓋、沒有美化的如實報道,讓世人看到了災區的慘景,看到了災民的痛苦,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忍辱負重,看到了中國政府果斷、快速、有效處理自然災害的能力……是媒體的真誠打動了世界。”
但此次關于地震的報道中,也出現一些在新聞倫理方面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些媒體對于假新聞的炒作,干擾了民眾對新聞事實本身的關注;一些記者不停追問采訪地震中幸存者家屬,強求采訪對象回憶痛苦經歷,給他們心理造成二次傷害;有些記者只顧著完成自己的采訪任務,而完全忽略死者的尊嚴,缺乏人文關懷,為民眾所不能接受。
二、信息公開的相關阻礙要素
1、突發事件信息傳播制度
仍以廣東“非典”事件為例,2003年4月20日前,有關部門封鎖關于“非典”的真實消息,造成社會人心恐慌不安,具體領導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根本上還是制度本身造成的。
2、報喜不報憂的慣性思維
在公開性的社會問題上,不能“報喜不報憂”。試想,如果我們只報“喜”不報“憂”,難以讓民眾去發現問題,信息難以被完善,長此以往,社會公眾難免質疑。相反,一旦既報“喜”又報“憂”,信息逐漸透明化,信息公開的程度逐漸加大,老百姓也逐漸理解情況的嚴重程度,明白政府各種措施的必要性,積極響應與配合政府。
3、自尊心作祟
由于中國過去受過太多磨難,因而對任何突發事件都很敏感,動不動就涉及民族自尊。而“一個國家的疫情或災情不是靠一個國家所能控制的,更談不上所謂的民族自尊,而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三、新聞報道信息公開的必要性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表示,“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發布準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此條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加大信息公開步伐的起點。
2、社會大眾知情權的要求
信息公開和知情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政府有公開信息的義務,公眾有了解信息的權利。在“非典”時期,信息不公開造成的社會恐慌,政府形象受到負面影響。信息公開有利于和諧社會創建,有利于政權的科學運轉,更有利于服務百姓。關于汶川地震的相關報道,信息公開充分,政府及時高效地應對,取得國內國際的支援和幫助,更取得人們對政府的信任。通過信息公開,從而引起公眾對事件的高度警覺和積極配合。雖然最初可能或者說必然會導致一些恐慌,但解決的辦法仍不是隱瞞不報,而是繼續的、強度的信息公開,因為這遠比忽略它造成的危害小很多。
3、中國加入WTO的要求
中國政府自加入WTO以來,有條不紊地實施對WTO協議所做的承諾。協議文本對中國加大信息透明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入WTO后,信息公開已成為必然,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有責任向世界通報國內的災情,這也是對自己和全世界負責。有了信息公開,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可以接受并且要求國際社會給予援助,在別國遇到災害時也可以援助他們。
信息公開的實施及加大,對國家的民主化建設,對新聞改革有很大的推動力。新聞界應借東風,在中國市場經濟與國際規則的日益接軌中,深化改革,為擴大公民知情權和加大信息公開做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①吳飛:《傳媒競爭力》,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②丁柏銓:《加入WTO與中國新聞傳播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③展江、白貴:《中國輿論監督年度報告2003-200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④張瑞云:《中國傳媒沖擊力報告——新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新聞事件回望》,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