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政治亂局進入了第四周。12月15日,支持和反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對立兩派,再次分別在首都基輔舉行示威集會。與此同時,歐盟宣布將暫停與烏克蘭貿易協議的準備工作,直到亞努科維奇“明確承諾”烏克蘭將簽署協議。
事情的起因是 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同時表示將加強與俄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貿關系,從而導致了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11月29日夜至30日凌晨,烏克蘭特警強行驅散獨立廣場的集會者,造成四十余人受傷。12月1日以來,示威者沖擊總統辦公廳,包圍政府大樓,并占領基輔市政府大樓,一系列活動造成上百人受傷。
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程始于“橙色革命”之后:2004年,時任總理亞努科維奇作為總統候選人與反對派領導人尤先科展開角逐,前者的作弊行為導致了后者的勝出,烏克蘭開始執行親西方、疏遠俄羅斯的對外政策。2013年11月底,雙方原定正式簽署聯系國協定,這原本是烏克蘭轉向“西方”、擺脫俄羅斯勢力范圍的重要嘗試。

而在這節骨眼上烏克蘭的退縮被認為背后有強烈的俄羅斯因素,也顯示了烏克蘭在到底是倒向歐洲還是倒向俄羅斯問題上的左右為難。這種為難一方面來自于歷史上的新仇舊恨,另一方面也因為現實利益的難以取舍。
1654年東烏克蘭并入俄羅斯后,沙皇一直對烏克蘭采取壓制政策,宗教文化上的同化政策和經濟上的剝削引起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不滿。由于余糧收集制和強迫集體農莊化,原本是糧倉的烏克蘭發生大規模饑荒,死人無數。1954年,為紀念俄烏合并300周年,蘇聯將原屬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半島劃給了烏克蘭。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后,因為克里米亞半島的歸屬和天然氣供給等問題,雙方關系時常處于緊張狀態。
因此,從歷史因素看,烏克蘭人不可能會對俄羅斯有好感。但在現實層面,因為長達三百余年的俄烏融合,西烏克蘭的民眾在文化和心理上普遍認同俄羅斯,而東烏克蘭因為長期處于波蘭的統治之下,二戰后才劃歸俄羅斯,因此普遍傾向歐盟。顯然,在加入歐盟的問題上,烏克蘭國內的民意原本就不統一。在經濟上,加入歐盟雖然從長遠看有助于烏克蘭經濟的現代化,但現階段烏克蘭的主要出口產品是原料和初級工業品,完全不具備與歐洲企業競爭的實力。
而俄羅斯也不可能放任烏克蘭倒向西方。目前,俄一共有3條天然氣管道和一條原油管道經烏境內向西歐國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烏克蘭也是俄通向世界的一把鑰匙,作為原蘇聯四大艦隊之一的黑海艦隊就部署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港。烏克蘭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說“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能成為帝國。”也正是在俄羅斯的壓力下,烏克蘭早在2010年5月已經放棄加入北約。而烏克蘭未來能否加入歐盟,俄羅斯也必將是最大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