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灰霾天氣席卷全國南北,導致國內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來之最,共有13個省市創下了“歷史紀錄”。截至目前,全國20個省份、104個城市均中“霾伏”,達到重度污染,以往較少出現霧霾天氣的南方地區也遭遇罕見空氣污染。其中江蘇等地的部分地區甚至達到重度霾,上海市PM2.5指數一度飆至525。污染物越過嚴重污染的紅線,口罩已經成了不少居民外出的必需品,市民驚呼:“已經不敢呼吸了。”

北京時間12月4日,美國聯邦破產法官羅茲作出裁決:底特律市符合聯邦破產法第9章相關規定,符合申請破產保護資格。這座曾經風光無限的汽車城正式宣告破產,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城市。底特律于1815年建市,1904年福特在此生產出第一輛T型車,奠定了底特律在美國的汽車城的地位。20世紀60年代初,底特律進入全盛期,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中心,高峰期底特律的制造業崗位曾達到22萬個。這個城市曾經是美國制造業的象征和驕傲,由于人口的急劇下降和汽車工業的衰退,昔日輝煌的“汽車之城”已經成為暴力犯罪頻發、失業率高企、深陷財務危機的“最悲慘的城市”。
受近日四川達州等多個“扶老人遭訛”的事件影響,“碰瓷敏感癥”自2006年彭宇案后又重現江湖。所謂“碰瓷敏感癥”,是指公眾被“扶人遭訛”的新聞嚇怕了,潛意識里認為所有摔倒的老人都在訛詐,所有被撞的大媽都在裝假,“壞人都變老了”的聲音充斥網絡,一提到“扶人”就讓人想到碰瓷、訛詐。有人甚至提議,扶人之前要看看附近有沒有攝像頭。
出生于個人電腦普及年代、習慣使用所有數碼載具、對傳統媒介沒有任何依戀、年齡在15歲到24歲之間……具有以上特征的人群,被稱為“數碼原住民”。不過,國際電信聯盟剛剛發表的《衡量信息社會發展》顯示,中國內地“數碼原住民”只占35%,與其他國家相比尚屬“少數”。
12月7日,教育部網站披露了已經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于明年上半年出臺,其中明確提出,高考改革將探索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的考試模式。這一重磅消息,意味著英語有可能在未來逐漸退出統一高考科目“序列”,對于某些學生來說,“天下苦英語久矣”的日子或將結束。
衛計委對4032名醫師進行了一項健康調查,發現醫師健康情況堪憂,1/4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有高血壓,40歲以上醫師的患病幾率是普通人群的兩倍。調查還顯示,受訪醫師中感到有較大精神壓力的占98%,認為當前心理壓力來自醫患關系的占80%。
據德國《圖片報》報道,2012年德國公務員年平均請病假天數達到19.25天,再次創造新紀錄。據悉,德國年平均請病假天數最多的部門分別是國防部(20.55天)、聯邦參議院(19.1天)和勞動部(19.01天);請假最少的是農業部(12.82天)和司法部(13.01天)。
全國婦聯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女性形體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訪女性對自己形體感到滿意的只占35.0%。對“瘦身是女人終生事業”這一說法表示贊成的被訪者占56.7%。
據以色列《青年報》近日曝光,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012年花銷達90.9萬美元。這家媒體指責內塔尼亞胡生活奢侈,僅購買香薰蠟燭就花費了1700美元,另有2.33萬美元用于花卉裝飾,3.16萬美元用于其官邸園藝。
截至11月底,2013年年內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大國內一線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總額為4720.38億元,2012年同期則為1675.55億元,同比暴漲181.72%,創歷史新高。
隨著老齡化加劇,英國養老金支出越來越多,目前已占GDP的2%。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在2030年代中期將退休年齡推遲至68歲,在2040年代末期推遲至69歲。這是自1908年英國實行國家養老金計劃后最大力度的改革,屆時英國將成退休年齡最高的國家之一。
歲末,《紐約時報》書評版循例精選出“2013年度十大好書”,五冊小說類推薦名單中,女性小說家占四席;五冊非小說類名單中,既有回憶海嘯的災難慘境,也有醫療人員的生死抉擇,更有勾心斗角的政治角力。
《美國佬》
作者:希馬曼達·恩戈齊·阿迪奇
簡介:尼日利亞女作家阿迪奇的作品,她以或溫和、或犀利的筆觸,寫出一位年輕尼日利亞移民進入美國社會后的悲歡際遇。
作者:蕾切爾·庫什納
簡介:美國女作家庫什納的第二部小說,描繪了70年代年輕人離經叛道的青春故事。
作者:唐娜·塔特
簡介:女作家唐娜·塔特以同名畫作為線索,記敘了德克爾在曼哈頓掙扎求生的經歷。
作者:凱特·阿特金森
簡介:英國女作家阿特金森的手筆,將不同版本的人生故事拼接觀照,訴說了對戰爭、對人性的感悟。
作者:喬治·桑德斯
簡介:盡述各類罪惡情境,也在階級、權力和正義的一貫話題上走得更遠。
《音樂停下之后:金融危機、應對與未來世界》
作者:艾倫·S·布林德
簡介:前美聯儲副主席布林德在書中對2008年金融崩盤的成因進行了精彩探討。
作者:彼得·貝克
簡介:《紐約時報》駐白宮記者貝克以客觀平衡的敘事,講述了小布什政府的數次危機。
作者:謝里·芬克
簡介: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造成重災,災區醫療資源匱乏,醫護人員不得不對病患作出取舍。對臨終關懷、有限資源分配等問題進行了深刻探討。
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簡介:美國歷史學家克拉克重新解讀“一戰”成因:戰爭參與者都是“夢游者”,戰爭是悲劇,不是犯罪。
作者:索納莉·德拉尼亞加拉
簡介:2004年印度洋海嘯回憶錄,冷峻記下當時災難無情、天地變色、恐懼蔓延的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