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晚,日本政府強行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通過了旨在嚴懲泄密行為的“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在參議院外面,一萬多名民眾敲著鑼鼓,要求廢除這一法案。
這一在日本社會引起巨大爭議的法案,其核心內容是規定國家公務員和與政府簽約的企業員工,一旦泄露防衛、外交、反間諜和反恐4個領域的情報,將被處以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表面上看,這些規定無可指摘,但內里卻暗藏玄機,其要害在于,一旦泄密會對國家安全構成顯著危害,各行政機構的長官可將該機密指定為“特定秘密”。法案在“附表”中列舉了“秘密”范圍,包括武器、彈藥、飛機的數量和性能,用于防衛的暗號、與外國政府間的重要談判內容等。
由于“秘密”的定義過于隨意和寬泛,其認定又不經過獨立方核實,全部在行政系統內部操作,就給了官方在決定什么屬于國家機密時太多的自由裁量權。

很多日本人因此擔心,該法案可能導致政府濫用權力,侵害民眾知情權和新聞采訪自由。受到核輻射影響的福島核電站附近地區的一些居民就指出,兩年前事故發生時,政府沒有發布有關放射性物質擴散方向的預報,導致該地居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逃進了放射性地帶。新的法律將助長政府這種在危機時刻隱瞞重要信息的做法。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這一法案可能使日本政府以“保密”為由,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做出戰爭決定,這是對憲法第九條的公然違背。就在“特定秘密保護法案”通過的次日,日本眾議院還通過了設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議案,作為該議案的核心,日本將新設由首相、外務大臣、防衛大臣和內閣官房長官組成的“四大臣會議”,每月舉行兩次會議,負責制定日本中長期外交和安全保障戰略。由于“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權力高度集中于四大臣,政府又擁有隨意確定何為“國家秘密”的特權,日本的決策體系將會演變成“在密室中,少數幾個政治家通過未公開的秘密,決定整個國家的重要方針”。這難免讓人聯想到二戰時期主導發動侵略戰爭的“五相會議”。也因此,反對黨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里在法案通過后說,“我們看到了安倍內閣藏在天鵝絨手套里的鐵拳。”
安倍晉三則解釋說,日本需要實施更嚴格的國家秘密控制措施,以便堵住日本信息保護的漏洞,說服美國分享更多敏感的軍事情報。這可能也反映了部分事實。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的一篇報道也稱,日本因保密法寬松而被稱為“間諜天堂”,美國近年來一直擔心日本不能做到守口如瓶,因此不愿意將一些機密情報與日本共享。
日本駐華大使館公使掘之內秀久日前在北京參加一個媒體論壇時也保證說,保密法案不會導致軍國主義。但畢竟,該法案客觀上導致了以安倍為核心的日本政府行政權力的過分擴大和泛濫,使日本的決策體制走向高度集權化。在東亞局勢劍拔弩張、中日圍繞釣魚島和防空識別區問題各不相讓的時刻,日本政局的上述變化,不能不讓人格外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