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說,“阿凡達之父”卡梅隆曾贊美《地心引力》是“史上最強太空科幻電影”。要這么自負的人低頭幫你吹捧實在不容易,尤其是當你還要讓他說謊話的時候。從電影院出來,我最想知道的是,阿方索·卡隆怎么做到這一點的,是因為卡隆和卡梅隆聽上去差不多嗎?
對我來說,比較這部電影各個版本的海報倒是饒有趣味的事。大多數海報突出了以下兩個元素:一個是主演為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這是招引粉絲的);另一個是近似于主題語的“Don’t let go”(用各種語言叫喊著“別放手”,而我想說的是,這電影好看嗎?Don’t lie to me)。
一款香港版海報引用了一系列媒體的評論,說《地心引力》是“3D電影誕生的原因”、“精湛3D特技的典范”。另一款大陸版海報如法炮制,說這電影“IMAX 3D效果絕對無與倫比”,“只有看IMAX才能體會宏偉壯麗的場景及震撼人心的音效”。大家看出來他們對這故事多沒有信心了吧?
不可否認,《地心引力》的畫面和音效還不錯。但這些年來,進電影院的人早已身經百戲,喂飽了他們的眼睛和耳朵,使用震撼人心這樣的形容需要謹慎一點。一位網友吐槽:“覺得視覺震撼的咋不去看哈勃望遠鏡的紀錄片啊,也有宇航員和太空!”我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它們只是沒有機會進院線罷了,如果《地心引力》能吸引票房,高清晰度的紀錄片未必不可以更震撼人心。
讓我們談談故事,如果幾句話就能說完的事情也能被叫作故事的話。瑞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第一次進入太空,非常資深并且超級啰嗦的宇航員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是她的搭檔。兩人在艙外執行任務時,航天飛機被高速飛來的衛星碎片摧毀了。他們與地球失去了聯系,所攜帶的氧氣越來越少,只好盡可能嘗試自救。在這個過程中,科沃斯基殞命太空。斯通先是抵達國際空間站,而后又轉移到中國的“天宮”,成功地利用返回艙回到地球。
故事如此之簡單,令我懷疑被打動的人大多是荒野生存愛好者:這一回終于有人把他們的事業發展到太空去了!
阿方索·卡隆在接受采訪時反復表示,《地心引力》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因為電影的故事和風格非常現實,是基于現有科技的虛構,而非對未來的幻想。結果完成了7次太空行走的美國前宇航員斯科特·帕拉茲斯基向我們提到了電影中的許多不現實,例如克魯尼松開了同布洛克的連接漸漸飄遠。這很可能是電影中最催淚的一幕,但在現實中絕不會發生,因為根本沒有持續的引力把他拉走,他會停留在那里。有興趣的讀者請看果殼網上的《宇航員點評電影〈地心引力〉》。
據說阿方索請了一位物理學家做顧問,但當后者指出有些劇情不太合理時,導演堅持了自己“現實”的手法。
或許,電影最有趣的一幕是布洛克在太空中向一位漁夫求救時的對話。因為語言不通,漁夫安因岡跟危機中的布洛克拉起了家常。阿方索的兒子霍納斯·卡隆從漁夫視角拍了一部7分鐘的短片,和那個片段成為了“互文”。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年,140分鐘)
庫布里克用4年時間完成的鴻篇巨制,現在看來仍然相當前衛。在史前人類剛剛開始學著使用工具時,一塊大黑石豎立在他們的面前。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2001年,人類開展了一項木星登陸計劃尋找神秘黑石的根源。克拉克的原著已有中文版。
《飛向太空》
(Solaris,1972年,165分鐘)
塔可夫斯基經典之作。心理學家克里斯·凱爾文到達索拉里斯星附近的太空站后,對科學家奇巴瑞安博士之死進行調查,卻發現多年前已經去世的妻子哈莉竟突然出現。太空站的另幾位科學家也被這里發生的怪事困擾。萊姆的原著已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