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單位辭職出來,我到省內一所高校宣傳部門負責外媒宣傳工作,與各路媒體的記者打交道。原先我一直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把握,但在實際工作中,我碰到了不少困擾。“車馬費”就是其中之一。
平心而論,我還是記者時,有時也對車馬費很關注,因為很多采訪都安排在周末,單位無法派車。二三十公里的路,自己打車來回,路費花了不少,如果活動索然無味,稿件被斃,就有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吃虧感。這時候就很需要車馬費的慰藉了。
剛好我們學校離市區比較遠,所以每當有活動需要新聞媒體,都要給車馬費補貼,記者才會應邀前來。最初是200元,后來物價飛漲,水漲船高,漲到300-500元,大牌點的記者看見3張票子還會面露不滿。
我們每次去申報這筆經費時,還是會有嚴重的心理失衡感。“記者來一趟就輕輕松松拿走3張票子,還要我們寫好通稿給他們,這錢太好賺了吧!”
最讓我百感交集的,是把車馬費遞出去的過程。
有的記者一來就急著問:“哪里可以簽到?”等裝在信封里的車馬費一到手,立馬拿著通稿借口有事就跑。過后發現他按通稿原封不動發一個豆腐塊,連修改潤飾都沒有。
有一個大報記者,每次我們供稿給他他都愛理不理,但每當有活動邀請他時,他都會迅速回復,并且單刀直入問車馬費事宜,甚至在活動現場堂而皇之當面點數,再裝入口袋,動作連貫,一氣呵成。
也有很實誠的,二話不說就來了,認真采訪,認真做筆記,信封給她,她還不好意思,再三推脫。一開始我以為她是新入行的,后來才發現對方已在新聞媒體工作多年。
更尷尬的是有一次,我打電話邀請本市一家平媒的記者,對方是個女的,電話中再三強調我們學校太遠太偏,我只好明白告訴她:我們有車馬費補貼。
對方聲音立馬抬高八度,那叫一個義正言辭:“我們新聞媒體不是因為有車馬費就去,也不會因為沒有車馬費就不去,如果有新聞點,我打車都會去的!”說得我羞愧不已。
我跟同事一說,同事冷笑著告訴我,之前有次活動邀請該記者來,因為遲來沒領到車馬費,她還要求我們過后給她匯款轉賬。
所以每次我們接待記者,雖然表面恭敬客氣,但心里卻不是那么一回事。